中国服装:30年前满街一个款 30年后衣服穿绝版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 确定
- 1W20步进罗拉车的十八般武艺
- 2杰克“野狼团”徒步登山,练体魄,强意志
- 3缝纫机上的这些按钮都叫啥?有什么功能?
- 4协会调研宁波、东阳、吴江三地零部件骨干企业
- 5东部产业园2020年全国部分优秀经销商代表领袖故
- 6以技术链接未来,百联携重点产品亮相CHIC秋季展
- 7缝制设备行业一周热点回顾(9.21-9.27)
- 8徐州——天慧:拼命缝机人
- 9秋天的第一坛老酒送来节日的祝福
- 10中捷开展消防急救实战演练,你学会了吗?
首站告捷!全国缝制机械维修职业技
■上世纪80年代:会做几种款式就够了
家住唐山市高各庄社区的边淑芸自从1979年进入童装厂工作之后,近30年间,从来没有离开服装。说起百姓着装30年间的变化,她很感慨。
1979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边淑芸被分配到唐山市童装厂设计室工作,平时在家里也做起了半专职的裁缝。回忆起当年人们的穿戴,用边淑芸的话说:“土”。
“当时特别流行拿的确良、中长纤维这些面料做衣服。”边淑芸说,由于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许多人还不在意衣橱里的衣服,再加上不少女孩从小就学会了使用缝纫机,裁缝生意并不多。“当时结婚时,缝纫机算是大件家电,几乎家家都有。做小活计,基本用不着找裁缝。”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注重身上的穿着。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上映,更是引得众多的年轻女孩竞相效仿。“好多人都来找我做红裙子,但款式都差不多,从剪到做,几个小时就可以做完。”边淑芸说,“那时候做衣服都是固定款式,只要剪几个纸样子,基本可以应付。”
■上世纪90年代:名牌服装走俏裁缝遇冷
1992年,边淑芸离开唐山市童装厂,开服装加工店,准备做专职裁缝。“一开始,我信心十足。凭着技术,应该能揽到不少的活计。”边淑芸说,但出乎意料的是,服装加工店的生意虽然不错,但跟预想差很多。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边淑芸发现来服装店做衣服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很少。“当时特别流行化纤的料子,我还特意做了好多时髦的样子挂出去招揽顾客,可还是没有年轻人登门。”边淑芸这才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习惯于直接购买品牌成衣,而很少做衣服了。“条件好的年轻人去专卖店,条件不好的也要去路边摊。”
无奈之下,边淑芸选择了一边在外打工,一边继续经营她的服装店。
■21世纪:上网学时尚做“绝版”衣服
2000年,边淑芸打工的工厂宣布破产,工友劝她干脆做回裁缝,这一次她发现市场不同了。“首先是面料,现在人更讲究舒适,多数都要纯棉或者毛料的,与过去不同。其次是做衣服的客人,年轻人越来越多,对服装也越来越挑剔。”
用边淑芸的话说,现在的年轻人最尴尬的是走在街上突然遇到穿同样衣服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更加习惯于手持时尚杂志,指着某款服装说我要这件。”面对顾客,边淑芸重新开始学习。她在网上搜索最新时尚,慢慢琢磨,“现在要学做‘绝版’衣服。”边淑芸笑着说。
■数字看变化
从结实耐用到舒适品位
据唐山市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唐山居民家庭年人均用于衣着消费支出967元,比1998年增长96.9%,比1988年增长了5.04倍。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8.8%,与1988年和1998年相比分别下降5.1和2.0个百分点。2007年唐山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服装6.5件,比1998年增长18.2%,比1988年增长了1.6倍;用于各种布匹的衣着材料支出22元,比1998年下降了66.7%,比1988年则下降了37.6%。
30年间,唐山人的“穿”由结实耐用型转向舒适、得体、色彩多样,由舒适得体型转向讲究时尚化、休闲化、个性化,品牌化。
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居民衣着色彩单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真实写照。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着装由单调、实用、耐穿向注重款式、质量、档次不断转变。城市居民的衣着消费结构变化显著,呈现成衣化趋势。穿衣由过去的一衣多季转为一季多衣。
如今,人们穿着时尚,颜色亮丽,居民的衣着消费由穿得舒适、得体转向讲究时尚化、休闲化、个性化。衣着消费增势较快,衣着消费的时装化、名牌化倾向更加明显,中高档服装成为居民消费追求的目标。在讲究衣着质量的前提下,其色彩趋向自然、淡雅、亮丽;款式趋向轻便舒适、新颖;仪表趋向美观大方。
[1] [2]
共0条评论
热点新闻
视觉焦点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
W20步进罗拉车的十八般武艺
都在说工厂 阿里1688产业带跟
杰克“野狼团”徒步登山,练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