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纺企老板眼中的2008年
转折就发生在7月份。
在国家出台出口退税的相关政策后,企业每生产一双袜子,利润就能增加将近一毛钱。
“做袜子生意这么多年了,还真没遇到过今年这样的情况。”2008年以来,何莺莺一直为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困境而备受煎熬。何莺莺是义乌一家袜业集团的董事长,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帮人代销袜子做起,十多年的时间里,打造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袜业王国,目前她的集团每年袜子的出口额在2亿元左右。
困难时刻
“今年上半年,蒸汽的价格在这段时间基本翻了一番,化工原料也上涨了60%多。”何莺莺说,原材料价格的突然上涨让她措手不及。她拿着计算器开始一笔一笔地算起账来,劳动力成本、出口退税率下调、贷款利率上调等,都直接增加了成本,升高了经营风险。
而人民币升值则是悬在何莺莺头上的另一把利剑。“现在纺企的平均毛利率也就是3%左右,如果人民币一个月升值1个百分点,那3个月下来,就把利润给挤光了。”何莺莺表示。
在成本上升的同时,企业接到订单数量却在不断下滑。“我的一位美国老客户以往每年下4次单,去年的订单高达500多万元,但今年到了6月底对方还没有订货。直到7月底对方才下了一次单,但总量也只有200多万元。”何莺莺告诉导报记者,今年上半年她的企业订单减少了30%至40%。
目前,在她那个占地十万平米的企业厂房里,只有6成左右的机器在运转。“以前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老外到我们厂里来看货,可现在一个月也难得看到一次。”何莺莺不由发出了叹惜声。
究竟可以将多少增加的成本转嫁给采购商?只有3%,何莺莺说出了她的答案。在今年4月份的广交会上,她原本打算将产品报价提高8%,但经过与国外采购商激烈地讨价还价后,还是功亏一篑。上半年与客户所签下的订单里只微涨了3%,其他5%还是需要她的公司来“买单”。
不仅是何莺莺承受着出口压力,义乌很多袜业生产企业也都在利润盈亏临界线上挣扎,他们为生存而奔波,不少甚至已经无奈选择了破产。
今年6月娇丽袜业的倒闭让何莺莺感受到了入骨的寒意,这种感觉是她在其十多年的经商生涯中从未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