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业调查:玩具内销遭遇难题 (下)
生意社12月10日讯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中国玩具业出口形势严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和拓展国内销售市场是玩具业内普遍认同的发展方向。
据相关统计,中国现有2亿多14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人均年玩具消费仅20元到30元人民币,远低于亚洲儿童人均年玩具消费13美元和全世界儿童人均年玩具消费34美元的水平。据统计,2007年我国玩具市场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另外,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发布的《中国玩具市场》综合调查报告预测,内地玩具市场未来将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然而,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国内市场前景看好,但目前生产内销产品的玩具企业,却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而发展缓慢。
“3C”的现实局限
12月3日,义乌玩具行业协会会长李樟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C”强制认证事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玩具出口,目前义乌玩具企业“3C”认证工作正在有计划地推进和普及。他指出,由于目前“3C”认证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市场监督和执法体系也尚未健全,导致“3C”认证还没有真正起到规范国内市场、鼓励企业创新开发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的作用。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国玩具强制认证产品,首批童车类玩具、电玩具等六大类玩具产品已经被列入国家强制认证产品目录。根据有关规定,2007年6月1日起,凡列入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玩具产品但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加施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然而,12月4日,记者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一楼小商品批发市场玩具区走访时,发现带有“3C”标志的玩具并不多见,而这些玩具却正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义乌格锐特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功徐告诉记者,目前实行的玩具“3C”认证,不仅条件严格、检测程序复杂而且有效期只有一年,根据测算,包括文件、来料的管控以及人力、时间等方面的投入,生产企业需要增加约10%的成本。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3C’认证,实行的都是自愿认证,强制召回。这些国家法制环境和市场自律程度都是国内没法相比的,所以我们国内实行强制认证体制是不现实的。另外,因为认证需要企业自己向认证机构申请,最后做品牌的企业要过‘3C’认证关,不做品牌的反而不用为此付出成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玩具生产企业负责人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一个玩具产品的“3C”认证周期大约需要三到四个月时间,一个新产品从开发设计到生产也需要近半年时间,而根据市场规律,一个流行产品热销也不过一到两年,这直接影响到了生产企业创新和参与认证的积极性。”
“现在由我们牵头组织义乌玩具企业分批次来参与认证申请,但做起来有很大难度。”在“3C”认证推行的初期,义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所的金所长就估计到了现实困难。他曾表示,义乌大量小玩具生产企业虽然玩具质量很好,但很难通过“3C”认证对生产场地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标准来做的话,估计将有1/3以上的玩具企业会被淘汰。
据了解,在义乌玩具生产企业中,上规模的大约有几十家,其余都是一些小企业,生产很小的玩具配件。这些小企业一般租用民房做厂房,根本过不了“3C”认证要求的场地关。
据有关部门统计,义乌整个玩具行业共有企业、工商经营户2254家,其中生产企业近400家,但获玩具产品强制性认证的企业不到30家,获证率不足7%。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