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年:服装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10月19日,在丰台区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内,商户和职工们创作的主题为《年代》的行为艺术展示。70年代的绿军装、中山装、工装,80年代的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90年代的文化衫、校服……10月19日,在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内,这些代表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典服饰重新出现在市民的视野中,该商贸城的商户和职工们身穿这些不同年代的“时髦衣服”,共同进行了“穿越30年”行为艺术展示,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据了解,这是2008北京大红门国际服装节“时尚嘉年华”活动之一,旨在通过普通人穿着、展示过去30年“时髦衣服”的形式,让市民从穿衣的变化上来寻找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新华社发 汝涛摄
“穿”越30年:服装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2008年10月22日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张旭、汝涛)上世纪70年代的绿军装、中山装、工装,80年代的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90年代的文化衫、校服,直至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时尚服装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红心T恤……10月19日,在北京市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内,这些代表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典服饰重新出现在市民的视野中,这家商贸城的职工们身穿代表不同年代的“时髦衣服”,进行了“‘穿’越30年”行为艺术展示。
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商场内,一个改革开放30年服装变迁展览与行为艺术展示同时进行。人们在商场的橱窗内看到:布票、海魂衫、皮尔·卡丹……一系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流行用语首先映入眼帘。在橱窗外,身穿各个年代“标志性服装”的模特,分别代表着工人、市民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群。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