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质量为王 正本清源
“中国纺织工业的层次多样性和产品质量多样性是纺织经济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可以生产世界质量最好的纺织品服装,同时也需要生产大量适合中低收入水平人群消费的产品。不同质量水平产品最好用不同的标准体系来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中国纺织工业急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标准,给企业和消费者更多一些标准参考依据,形成标准多元化格局,有利于中国纺织工业整体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
相信“中国制造”
一套由中国生产的价值800美元的西服,是否可以跟一套意大利制造的1400美元的西服相媲美呢?
这样的命题曾经占据了《华尔街日报》的大幅版面,引发了世界对中国纺织品质量的客观审视——放在几年前,这样的话题也许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兴趣,虽然绝大所数的服装品牌很早以前就将生产地转移到了中国,昂贵的男士套装(每套800美元或者更高)一直是中国服装制造业最后一块未涉足的领域。如高档男装上衣这样的衣服制作工艺最为复杂,通常都在意大利或北美生产,或是在伦敦的萨维尔街订做。但事实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作为顶级男装成衣品牌,美国的Jhane Barnes一直以来也只在意大利生产其每件900~1200美元的西服。但Jhane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由于中国服装制造的专业技术取得了极大进步,该品牌已经将所有的西服和运动服制造地转移到了中国。Jhane Barnes是首批转移到中国的美国高端服装品牌之一。
这意味着,国外品牌正在逐步淡化所谓的顶级品牌应当隶属于原产地的“纯血统论”,它们正在寻找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又具备高质产能的合作伙伴,以期获得更可观的利润空间。
话说回来,即使是最贪“便宜”的国际品牌,也不得不审慎地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换了个地方,换了些人,换了些机器,还能不能生产出顶级品牌所一直以来自我标榜的“无可挑剔的绝世杰作”?反复斟酌考察之后,顶级品牌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Jhane Barnes的销售代表对零售商宣称,“在中国生产的Jhane Barnes套装的质量,即使不是更好,但也绝不比那些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的高价套装逊色。”这样的言论,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摆脱以往劣质形象的有力佐证,“中国制造”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质量优势已经浮现。
而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亦深入各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关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质量状况的调研。调研结果同样显示,“中国制造”已经具备了介入高端制造领域的资源积累,在技术研发上完全可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有明显提高,在行业的洗牌过程中,一批设备落后、管理落后的高污染、高消耗、经济效益差的中小企业得以淘汰,低档产品的比例正在减少,中国纺织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总体的提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说道,“即使是目前的金融危机,也不会根本上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更不会改变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纺织工业在制造领域内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十分稳固。”
这样看来,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具备了发言权。针对为什么“同样的制造能力,却有着不同的市场价值衡量”,伏广伟认为,这就牵涉到了另外一个话题——“品牌贡献率对质量内涵的丰富是有着直接的作用。”伏广伟说道,“但不管怎样,单就产品物理性能的生产质量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经有能力冲刺金字塔尖。”
那么,“金字塔底端”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反思不容回避。“谈纺织品质量问题,不能逾越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宏观考量,由于中国现存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其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有限,中国广大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还很低。因此,中低档纺织品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致使中国纺织品存在质量不均衡、个体差异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中国纺织工业的层次多样性和质量多样性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质量与成本息息相关,中国可以生产世界质量最好的纺织品服装,同时也需要生产大量适合中低收入水平的产品。因此,再进一步来说,不同质量水平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更加科学。”伏广伟补充道。
“质量标准”的“多元化”探索
在对中国纺织品质量给予客观评定的同时,伏广伟给出了“质量“兼具“绝对属性”与“相对属性”的重要特征。他表示,如果从质量的“绝对属性”来看,质量反映着“一个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判断一件产品的质量优劣,最终的标准就在于“让消费者绝对满意。”同时,质量又是相对于“标准”存在着的,产品的质量好坏,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评定方法。
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国纺织品质量的提升,同时需要对应的是质量标准的科学确立。那么,在纺织服装产品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否已经成为衡量“中国制造”优劣的一把公正、权威的“标尺”?
伏广伟指出,目前的“标准”包括“方法标准”以及“产品标准”。中国国家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标准体系,方法标准的国际采标率达80%以上。但是,中国国家标准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中国国家标准仍然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家标准难以被国外企业采用;另一方面,国家标准有些指标尺度过严,企业执行这些标准会大大提高成本,一些企业往往为了商业利益选择冒险,蒙混过关。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市场管制,这些企业将无法进入国内市场。
“现实问题是,大家都在遵循一个国家标准,但又无法按照同一个标准。这难免使得现行的质量标准体系陷入过于理想化的境地。”伏广伟坦言,“我们应该审视这些尺度掌握是否合理,有些过严的指标,比如深蓝和深红色针织物的色牢度评价,如果按照国家标准评定,企业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如果这些指标适度降低后对产品质量和安全影响不大,那么我们是否应当考虑将评价尺度适当下调,便于整体把握质量。”
除了对现行质量标准的尺度给予客观定位,伏广伟同时希望倡导“多元化”的标准参照体系。在他看来,标准若能达到有效的分级分层,将有的放矢地对应中国纺织品质量金字塔上的不同部分,使得产品质量的评定工具变得更加细化且更具可操作性。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需要不同层次的标准参照。中国内销纺织服装的质量现状与中国经济状况是同步的,国家标准如果不与之匹配将会造成质量管理的困难。”针对此种现状,伏广伟给出了一系列针对“标准多元化”的建议——“建立协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质检部门可以规定各类不同层次的标准适用对象,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企业和市场对质量的管理和把握。再比如,高档商场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农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的产品要达到行业标准或协会标准等等。”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