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年底,中国老百姓还敢花钱吗?
四万亿元人民币究竟是多少钱?家住西单附近的北京市民卓争芳说“想像不出来”。今年11月从报纸上看到国务院为了扩大内需进行四万亿元的投资以来,她就一直在纳闷,“金融危机”难道就这样来了?可每个周末到西单附近商场购物的顾客咋也不见少呢!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金融危机下的年底,中国老百姓还敢花钱吗?记者近日在北京、济南、南宁等地调查发现,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出现“消费恐慌”,而是对手里的钱怎么花得更有价值变得“计较”起来。
金融危机“发酵”影响中国消费气氛但钱该花还花
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到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费,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镇农村居民,购物心态依然平稳。商场、超市的食品类、基本生活品类消费仍旧旺盛,只不过人们更加青睐购买价格实惠的商品。
桂林市恭城县农民陈万洲对记者说:“听广播上说金融危机来了,但我们还没感觉到。粮食是自己种的不用买,到集市上去买副食品、服装等价格也不太贵,想买的东西差不多也都能买得起。”
和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消费品相比,名牌服装、金银首饰、改善性住房、汽车等奢侈品、大宗用品的消费正在被“金融危机”推迟。12月7日,济南市英雄山路的一家大型楼盘的展厅内,前来看房的只有四五个人。济南市民戈军告诉记者:“我本来打算今年买房结婚,但楼市价格居高不下,我看了快一年的楼盘,最终还是决定再等等。”
12月9日,记者在济南市经十路的多家汽车专营店看到十多家店内只有稀稀拉拉几个看车人,汽车销售顾问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脸上流露出焦急的神情。一家品牌汽车销售顾问苏鹏对记者说:“过去我每月销售五六辆车没问题,现在一个月能卖两辆就不错了。11月份专营店的生意同比下降了五成多,消费者把口袋里的钱捂得越来越紧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消费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王强东说:“其实,人们的消费信心不足主要是国外金融危机的传导,是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目前,在广东省真正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也只有10%,多是集中在东莞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王强东介绍说,金融危机的“发酵”正在影响中国的消费气氛,但实际上,中国人的购买力并没有下降,他们手里的钱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到来而减少,而且到了年底,一些单位的奖金也陆续开始发放。
对大部分人来说,该买的东西还是要买的。一个现实的佐证是,尽管离春节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但广州餐馆的年夜饭已经被预订了40%。
前不久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第12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目前没有像国外那么多的金融衍生品,所以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化。中国人的消费信心受金融危机“发酵”的传导,在股市、汇市等投资方面比较明显,消费市场上受影响只是那些并不急用的东西,再就是产生了一些观望情绪,“省略”了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
中国人传统的“节俭”意识被“激活”
大部分中国人习惯在花钱上“量入为出”,可最近10多年,“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成为一些人的追求,于是出现了不少贷款买房、买车的人。记者最近发现,由于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变得不确定,很多人捂紧了钱袋,“价格合理”成为很多人购物的重要砝码,“能省就省”也自然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中国人传统的“节俭”意识被重新“激活”。
2008年10月以来,广西腾扬劳动服务中心副总经理高晓辉逐渐形成了上网购物的习惯,不仅自己经常在易购、拍拍等网页上浏览、查询自己喜爱的商品,还动员全家到网上购物。高晓辉算了算,相似品牌的商品在网上购买的价格比在大型百货商场购买便宜一半还多。目前,像高晓辉这样的“网购族”人数逐渐增多,他们共同的理由是“价格合适”。
尽管家门口就是北京庄胜崇光百货商场,但对时尚青年王依然来说,她宁愿乘坐半个小时的地铁,到雍和宫附近的一家服装店去买衣服,原因就是那里的衣服“价格便宜”。
“节俭”意识不仅体现在购物上,带午饭的习惯也在一些地方恢复。在广西柳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黄仁露,常常从家里携带午饭到企业。因为黄仁露跟父母一块儿生活,有时和同事朋友在外聚餐,家里做的饭吃不完。她说:“现在算算账,觉得家里倒剩饭非常浪费,带上饭盒既不浪费,又节约了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