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纺织行业内外交困 企业如何自救

      纺织业真正的冬天出现在2009年上半年?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纺织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偏低、生产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等诸多难题。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纺织行业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专家分析表示:纺织行业真正的冬天可能出现在2009年上半年。

      如果说2008上半年中国纺织业出口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美元持续贬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纺织业成本上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亏本。到了下半年,国外市场需求不足成了中国纺织业难以醒来的噩梦。

      事实就是,持续2007年低靡态势,2008年中国纺织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纺织企业,其订单开始直线下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企业赢利空间大幅缩水;再加上消费市场的萎缩,中国纺织企业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大批中小纺企倒闭,众多纺织企业资金链受到重创。

      据报道显示,中国纺织业有可能成为玩具业之后又一个“哀鸿遍野”的行业,而现在情况还不是最糟糕,专家分析表示:纺织行业真正的冬天可能出现在2009年上半年。

      分析原因,然后解决,这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途径。然而,这种方法对于内外交困的纺织企业来说,却略显沉重,原因明确,而出路却渺茫。

      密集型产业的品牌之殇

      每个行业都有固有的特点,这特点可能是优点,也可以转化为缺点。

      中国纺织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少年来我国纺织业一直因为低廉的劳动成本而受益。劳动成本的提高,缩减了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例如,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达60%的浙江省,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6.1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纺织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更有众多企业陷入困境。例如,因劳动力价格偏低等原因,在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近89%的国际制造名城东莞,“招工难”的现象日显突出。

      与此相对应,我国纺织业研发、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薄弱。

      我国现有的纺织企业中,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出口整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表现为品牌的缺失,品牌的缺失让纺织产品走出国门的机会减少。对国内贸易则表现为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降低。

      金融危机下的出口之惑

      美国市场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重点,支撑着中国众多纺织企业的出口贸易。据报道显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纺织业出口美国订单大幅缩水。

      同时,美国作为全球转口贸易的最大贸易国之一,经济的持续走弱也无可避免地拉低全球经济走势。受此影响,德国、英国等拉动欧盟经济发展的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萎缩状况,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面对的已经是全球市场的萎缩。

      在前不久上海举行的国际面料辅料展上,出口企业道出了他们的现状。“目前统计,今年的订单已经下降了20%-30%。总体来看,市场形势比较严峻。”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高宜勇说,全球经济持续动荡,对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订单大幅减少。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是我国丝绸出口的知名企业,在全国丝绸女装出口排名第一,其自有品牌AUGUSTSILK也是中国在全球销量最大的丝绸女装品牌。

      然而,订单大幅“缩水”还并非主要问题。欧美市场失去的订单,可以从日韩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拿回来。但是,现在企业运作不按以前的行业周期走,却让很多纺织企业头疼。至2008年以来,国际客商纷纷缩短了以前2个月的交货周期。今年以来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客商为规避汇率风险,向企业提出缩短交货周期的要求。金融风暴令欧美采购商更不敢轻易下单,一旦下单,就是速战速决。道

      加强品牌建设是王道

      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过多的探讨,对于身处“水火之中”的纺织企业来说,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办?”

      专家指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尤其在国际市场中,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不仅很难在市场中立足,甚至连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都已经变得愈发艰难。

      江苏省南通市经贸委主任杨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纺织服装业要走出困局,不能单纯依靠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而应该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

      他说:“我国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没有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无法掌握议价的主动权,无法扩大利润空间。长期以来,这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出口企业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格来占领国际市场,利润十分微薄。”,因此,纺织服装业要冲出重围,除了要开拓多元化市场,还要要推行品牌战略。

      杨扬说,纺织服装企业要崇尚技术革新和设计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产品升级,通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竞争力。

      向西部转移切实可行

      2005、2006年,中国已有中部纺织企业逐步往西迁徙。如,2005年河南、江西为代表的一些中部省份服装纺织行业成长非常迅猛,其中江西服装纺织行业投资同比增长92.19%,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

      专家指出,企业对西部的青睐并非空穴来风,三大原因使西部受宠。

      首先,资源丰富。西部纺织资源丰富,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棉花(11290,35.00,0.31%,吧)、羊毛、兔毛、蚕茧、麻等天然纤维资源。另外,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罗布麻等稀有纺织资源也是这一地区所独有。西部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毛纺原料产地。全国五大天然牧区都集中在这里,草场、草地面积达22.5亿亩,占全国的55.9%。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四川、陕西等省区都有着丰富的牧业资源。据统计,1998年西部地区羊毛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2.7%,羊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8%。

      其次,政策的利好。商务部副部长曾于广州表示,将在可能的范围内对少数民族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骨干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商务部外资司范文洁女士也曾透露,国家正在积极制订《西部开发促进法》等法律和政策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再次,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以新疆为例,新疆现有农村人口1268万人,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达130多万人,仅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孜勒苏)就有约81万人可输出和转移就业,其中30岁以下占45.6%。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满足新建企业对人力的需要。加之新疆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工费用较低,在人员成本日益上升的今天,企业投资新疆可以使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也有利于棉纺企业投资向棉产地要效益。

      尽管有诸多利好,但是纺织企业的迁移也需要谨慎。纺企除了要对西部各个城市各自最适合哪种纺织工业需要了解外,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业特征进行了解。

      比如说,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在纺织业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了解后再进军,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新疆拥有国内1/3的白棉资源,同时还是全国最大彩棉种植基地,从这里出口欧洲运费低廉,而且“十一五”国家政策扶持。

      再比如四川是丝绸之都所在地,丝绸生产历史悠久,拥有大批具有技术经验的设计人员和熟练工人,同时享受商务部的“东桑西移”工程支持。

      可以说,纺织企业向西部转移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企业在转移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例如当地的原料是否能够供应,物流状况如何,人才资源如何等等。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