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珠三角困局:外单退潮下的服装批发之冬

      11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如期举行,各种宣传广告遍布虎门大街小巷。在虎门最著名的服装交易场所之一的黄河服装批发市场,尽管正值国际金融风暴,服装交易会开幕当天,作为主会场的这座六层大楼,依然人头攒动,行走艰难。

      “虎门作为东莞市的一个镇,常住人口65万 (户籍人口11万多),而从事服装及相关行业的人数达35万人之多。也就是说,在虎门,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从事服装行业的。”11月21日,挤在潮水般的人群中,虎门服装行业协会会长谭志强向记者介绍说,“这个交易会每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虎门的招牌活动了,今年有所不同,经济状况不好,这个会多少能‘提提气’”。

      与顾客们的兴致勃勃、争相抢购相比,商家们的反应却比较淡然。采访中,几位商家表示“热闹不过是这几天所特有的景象”。一位姓黄的商户告诉记者,顾客流量的确很大,但大多数是零售采购,因为这几天是活动期,折扣比较多,大量市民都瞅准机会前来淘衣服。“这对我们做批发的而言,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商户王女士的语气更显悲观,“这种热闹比较虚幻吧。就我这个档口来说,从2008年初开始,生意就越做越差了。”她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以来,虎门大大小小数十家服装批发商场相继上演起了“关门秀”,成百上千商户停业,以抵制他们认为的高额商铺租金。

      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虎门布料、辅料市场,也受到了连锁效应影响。富民布料城16栋的商户洪云妹首次感觉到“虎门的冬天,原来也可以这么冷”。6年前,她从江苏老家来到虎门做丝绸生意,生意红火,“最旺的时候还是2004年。当时,外商拉着翻译直接去工厂,看好了面料直接拉货。那时候我们基本做外单,利润相对高些。”洪云妹说。

      “但自进入2008年,工厂一直勉强维持着。今年以来,不少小厂都倒闭了,整个行业的生意都不好做。”洪云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虎门的许多服装批发市场,一般每个档口都贴着一个商标的标识,每个商标背后就是一家工厂。“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意味着,一个商铺关门歇业,其实质,就是一家工厂的倒闭。”当地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商告诉记者。

      “不容商量”的“双转移”

      和虎门一样,以陶瓷产业闻名的佛山,也有一个引以为豪的展会——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10月18日下午2点,第十二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在佛山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这届据称“吸引了600家中外知名陶瓷卫浴企业和数万名专业采购商,邀请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领导、佛山市各级政府的重要领导出席开幕式”的“陶交会”,却因现场人气的惨淡而被媒体戏称为“最冷清的展会”。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展企业寥寥无几,前来参观的采购商更是少得可怜,“从首届博览会开始,几乎我每届都来,可是今年,场面太惨了。”展览大厅里,来自上海嘉定区的甄先生不住地摇头叹气。他告诉记者,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让建筑陶瓷行业受到了牵连。

      除了产业链的波及,陶瓷行业的“萧条”还有着人为因素的影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8年以前,佛山共有陶瓷企业260多家,在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下,按照佛山政府对陶瓷产业的关停计划,佛山将只保留42家陶企,绝大多数企业将在1年多时间里被关闭或迁移。据统计,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有“千年陶都”之称的广东佛山一共关停陶瓷生产企业近70家, 100多条生产线停产,这其中涉及到10多万从业人员的重新安置。

      “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陶瓷企业,老板自己则住在空气清新的别墅里,却让当地百姓在有害的环境中生活,这很不合理。”早在9月份,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明确表达了佛山市“腾笼换凤,产业升级”的坚决态度。林元和认为,把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小陶瓷生产企业关闭或外迁,扶持拥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有助于佛山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

      林元和的态度赢得了佛山市民的掌声,却换来了一些小厂老板的抱怨。在禅城区的一个即将搬迁的陶瓷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陶瓷厂要搬迁,除了压机可以搬走之外,其他设备基本上成了废铁,整个工厂可以再利用的资产不足两成。成本上涨、融资困难,出口受阻……“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整治搬迁,对企业的伤害实在太大了。”该负责人抱怨说。

      “佛山对陶瓷企业扶持一批、改造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决心不改。”林元和书记表示,佛山淘汰陶瓷行业落后产能、推进节能环保方面“决心不改而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