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集上的老裁缝
初冬的一个逢场天,安岳县龙台镇东大街一条老巷子的尽头,午后的阳光惬意地洒落。
“嗒,嗒——嗒嗒嗒嗒”一阵轻微而有节奏的声音更为巷子平添一份宁静,66岁的老裁缝吴启淮坐在缝纫机前,双脚轻快地踩着踏板,锃亮的针头飞快地上下穿梭……
吴师傅抬起头,额上的皱纹清晰可见。47年的光阴,似乎已被光洁的针头一点点缝进了衣服里,缝进了顾客的温暖中。
一个簸箕换了一门技术
1961年,龙台镇禾麻村。19岁青年吴启淮背上行囊,来到贵州以竹编手艺维生。
有一回,吴启淮在给一户姓解的人家编竹席时,无意中看到主人家的桌上放着一本有关缝纫技术的书。吴启淮拿起书,随意翻了翻,被书中的图案深深吸引住了。没有多少文化的他,竟觉得这本书很有趣。看到主人家的这本书一直闲着,吴启淮便向主人提出要求,打算编一个簸箕来换这本书。主人家看到吴启淮对这本书这么着迷,便爽朗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本书让吴启淮当裁缝师的梦在心中渐渐膨胀。回到老家后,他一边看书,一边到场镇上的缝纫师傅那里观摩学习。没过多久,吴启淮听说镇上一位缝纫师傅要改行了,他急忙花了18元将缝纫机的机头买了回来,并请木匠师傅做了脚架,做成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缝纫机。
机器有了,可大家并不看好这个还没多少经验的吴师傅。为了吸引顾客,吴启淮就免费为村民们加工衣服,“当时加工一件衣服要收8毛工钱,相当于10斤米。我不收这个加工费,顾客便多起来。”刚开始虽然没有赚到钱,但吴师傅的的技术却在锻炼中日渐提高,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十个徒弟纷纷改行
1978年,吴师傅到龙台镇上租房自己开了一家缝纫店。也在这个时候,吴师傅有了第二台缝纫机——这台蝴蝶牌缝纫机也是从别人店里转手过来的,花了40元钱。在场镇上站稳脚跟后,吴师傅逐渐声名远扬,“那时候,裁缝是个吃香的行当,很多人上门拜我为师。”吴师傅前前后后共收了10个徒弟,自家的两个女儿也继承了这门手艺。
吴师傅说,一名好的裁缝,要练好四个基本功: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缝纫机操作或用缝纫机操作达不到高质量要求的部位,运用手上工夫进行针缝。“车功”指操作缝纫机水平,要达到直、圆、不裂、不趋、不拱。“烫功”指在服装不同部位,运用推、归、拨、压、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烫,使服装更适合体型,整齐、美观。
2003年,吴师傅将缝纫店搬到了现在的巷子。然而,此时的光景与以前已经大不相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穿衣不光追求保暖,对衣服的款式、花色等也有了新要求。许多裁缝师傅适应不了新变化,纷纷改行。吴师傅不服输,他和小女儿一起学习,掌握了现代服饰的制作技术。现在,龙台镇上只剩下吴师傅一家老裁缝店了。如今,吴师傅的徒弟几乎都远离服装这个行业了,只有一个姓余的徒弟在龙台镇上开了一家干洗店,顺便接点改裤脚的零活儿,算是与缝纫还有些关系。
吴师傅还有一样“绝活儿”——做棉衣。每年冬天,很多老人便会前来请吴师傅做棉衣。“吴师傅的棉衣确实做得好,穿起既舒服又保暖。”场镇居民张大爷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