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业市场疲软 石门鞋一枝独秀
尤其是在2008年,广东、福建和浙江温州等地受国内外环境影响皮鞋产业出现大幅萎缩,但桐乡石门皮鞋却一枝独秀、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如今,石门全镇拥有皮鞋制造规模以上企业10多家,鞋业特色经济收入占全镇总收入的20%。
年关早,招工忙。
石门鞋业,产业起家于80年代,但名声远播却是近年的事情。在鞋厂老板朱玉明的记忆中,从前他们要千里迢迢跑到东莞火车站,举着牌子招工。“我们跟人说是桐乡的厂,说做一个月能挣2000块钱,都没有人相信,以为你是骗子。但现在就不会了,一方面是因为那边很多做外贸的鞋厂倒闭,劳动力有富余。”
另一方面,石门皮鞋近年以女鞋著名,产销两旺,则得益于自创品牌之路。2001年,石门镇从事皮鞋生产的相关企业不过23家,从业人员1200人,年生产能力300万双。七年过去,这些数字已被刷新为近200家、8000多人和1000万双。如今,全镇拥有皮鞋制造规模以上企业10多家,鞋业特色经济收入占全镇总收入的20%。
得益于内销传统
朱玉明在去年曾经想过外贸的事情,但2008年一开始,他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外销不熟悉,也不景气,那么内销至少不会亏吧。和朱玉明的情形类似,在石门这一带,大多数鞋厂的传统是侧重内销。“现在招工,我们在网上就能完成一部分了,待遇也比广东那边好。一般工人年薪2.5万总能拿到,而且一个月一发,从来不拖欠工资,给安排宿舍,有空调电视,过年还送你回家。”朱说。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曾经涌现过一大批做皮鞋的乡镇、村办企业,产品以手工、真皮而著名。“在最好的年头,常常是连厂长自己都不知道赚了多少钱。”圣丹丽鞋业的董事长钟洪兴说。
1996年前后,钟洪兴所在的羔羊皮鞋总厂每年有300万元收入,而员工不过600个,类似规模的乡镇企业,曾经在这里大行其道。当时桐乡最大的皮鞋企业是足佳集团,1990年,足佳为新品发布会择地,最后选中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些刚刚富裕起来的老板们常常一掷千金,整个嘉兴,流传过某老板在北京一气之下买下钟表整柜的传说。
钟洪兴是羔羊皮鞋总厂的技术厂长,1998年前后,由于机制原因,乡镇企业大量倒闭,羔羊皮鞋总厂当然也没能幸免。在那个销售比技术重要的年代,钟洪兴坚信只要有产品,就能卖出去。于是他找了五六个人,自己出来办厂。
一开始,他的小厂每天只能做40对,他自己每天一早骑半小时摩托到崇福,然后再坐一个半小时的中巴车辗转到杭州,虽然辛苦,不过一天能赚300到500元钱。
在很多石门老板的记忆中,真是没有比这膨胀更快的时代了。一年半后,钟的小厂规模扩大到20个人,开始向上海发展。那是个更大的市场,杭州只有大江南、小吕宋寥寥数家小商场,但上海有很多。南京路上的大不同鞋庄,钟洪兴送100对鞋进去,一两天内就能卖完。在这种情况下,钟的生意明显开始向上海倾斜,他一天所产的200对皮鞋中,送去上海的近150对。
直到2002年前后,这类小商场遭遇了一场倒闭潮。当后来的杭州人已经搞不清楚当年小吕宋是什么样的商店的时候,石门的鞋老板们已经开始了向中原和东北市场的发展路途。这正是像百丽和千百度这样的大牌崛起的时候,他们成了石门人的模仿对象。
北方市场开拓了石门人的视野。2004年,钟洪兴第一次从银行拿到了贷款,桐乡农村信用社贷给他50万人民币,他的产量一下跳到了1000对。“我们也考虑过做外贸。但觉得百丽、千百度既然可以只做国内市场,所以我想我们也可以。”
他们经常外出跑市场,了解市场的动态。钟洪兴说:“山东人脚偏大,山西人脚偏小,东北人喜欢大红大绿,江南人则喜欢低调的颜色。了解市场要求,我们才能根据不同特点制造不同的鞋子。”所以,“圣丹丽”每年会推出3000多种款式的皮鞋,以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适应市场。
从杭州,到上海,再到中原、东北,今天的石门人擅于打国内市场,这正是外贸危机来临时,石门鞋业能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础。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