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乌鲁木齐“衣”路走过三十年

      服装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衣服的变迁,折射出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革。如今,时装不只是单一的T台走秀,生活化的时装已逐渐取代了纯舞台的展示。 (资料图片)

      校门口站着一位手拿剪刀的老师,命令一位穿喇叭裤的男生把脚抬高点,再抬高点,然后对着他的喇叭裤一剪刀剪下去。这是由王小帅执导的电影《青红》中的一个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喇叭裤在流行之初的尴尬。

        正像歌手艾敬在《艳粉街的故事》里的一段歌词:“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上了祸,被街道大妈押送他游街,他的裤子已被撕破,尊严已剥落,脸上表情难以捉摸……”

        上世纪70年代末,喇叭裤刚在小范围流行时,被称为是奇装异服,穿一条喇叭裤就被认为是“流氓”,不务正业。三十年来,人们的着装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代】凭票购布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凭票购物的时代,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不到过年过节,一般人极少添置衣服。

        38岁的市民杨晓丽回忆,小时候她就没穿过几件新衣服。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杨晓丽最小,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也不分男女款,就从大往小传着穿,等到我穿时,领口和袖边差不多都磨破了。”

        “那时候就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做一件新衣服。”杨晓丽说,当时都是妈妈凭票买来布自己裁剪、缝制,衣服都会专门做大点,可以多穿几年。

        一件衣服穿四季,衣服的颜色也是单调的灰、黑、白,百姓的衣柜里几乎没有存衣服。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市面上开始出现一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因其做出的衣服滑爽,花色鲜亮,洗后不缩水、不起皱,开始迅速流行。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衣,更是“时髦”、“洋气”的象征。

        杨晓丽说,当时的确良虽不用布票,!但价钱贵,一市尺要一块钱左右,这与当时一个月二三十块钱的工资相比,是非常奢侈的,并不是人人都舍得买的确良做衣裳。

        “我和我姐天天跟我妈闹,非要做一件的确良衬衣。”杨晓丽说,后来妈妈招架不住姐妹俩的央求,就给她和姐姐一人做了一件,但是为此全家节省了好一阵。

        【80年代】色彩缤纷

        20世纪80年代初,喇叭裤开始流行,但这种上窄下宽、臀部紧绷的裤子,被视为奇装异服,甚至成了“二流子、流氓”的代名词。

        差不多在同时代出现的牛仔裤,也被认为是颓废和叛逆的象征。

        随后,蝙蝠衫、脚蹬裤等渐渐出现。“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正是当时人们追求时尚和流行的写照。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片中人物身着蝙蝠衫,头上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仿擦玻璃或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迅速成为当时年轻人的追逐目标。

        杨晓丽说,下身穿黑色弹力贴身的脚蹬裤,上身穿宽松的蝙蝠衫,就是当时流行的装束。“那个时候流行嘛,不管胖瘦,大家都爱穿。”

        1983年12月,布票停止使用,服装市场迅速升温。这一年,男士们告别中山装,换上了西服。

        1984年,当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风靡时,银幕上女劳模陶星儿的红裙子成了流行的时尚,中国女性服装从单一刻板的样式中解放出来,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亮丽的风景。这年,杨晓丽在广东的表姐给她带回了一条大红色的百褶裙,裙摆很大。“当时都不敢穿出去,就把裙摆裁掉了一截。”杨晓丽说。

        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续西发说,当时人们对时尚和流行的追求有着“从众”和“趋同”心理,“只要一有流行的衣服,大家都迅速跟风,穿的都大同小异。”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