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机床工具行业定位的思考

       一、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时代,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潮流
      
      1、IBM的故事——服务商的概念油然而生
      
      九十年代初不乏IT界技术精英的IBM,几乎濒临破产。
    是一个并不具有IT背景的外行,美国BJR饼干公司的CEO郭士纳,不理会IBMIT精英们的技术驱动思维,而是停止崇拜单纯的技术,并开始注意技术对客户的真正价值,顺应客户们的需求,将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的给客户一个整体解决方案。郭士纳找回了IBM最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与客户的密切关系。创新渊于客户需求,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追求。郭士纳挽救了IBM,其核心理念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顾客的价值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这也正是服务经济的特征。眼下IBM及制造业的常青树GE的服务性收入均已超过50%,人们已把它们归类为服务业。
      
      2、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关系愈来愈密切,从制造业发展看,服务化(Servicesation)趋势日益显现,从服务业发展看,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服务),亦即研发、供应、协同制造、销售服务日益兴起。服务——工业化(Service-Industrialization)已成为一种趋势,是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是市场化、城市化及人力资源进化的结果。也正是欧美企业为适应制造业价值链分解而进行的突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外置与服务外包造就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和国际产业的大转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开始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崭露头角。
      
      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金融、风险投资、物流、供应链、分销、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培训、会计、税务、研发、设计、设施配置、制造技术等专业中介服务成为新兴服务业,经济活动已由制造为中心日渐变为以创新与服务为中心。服务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权利正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顺应而生。甚至有人说,在当今经济变革的时代一个行业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变为服务业。中国已进人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过去20年产品是稀缺资源,产品制造是整个经济价值的核心,如今,大多数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过剩,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创新和服务逐渐成为整个经济的价值核心(U型微笑曲线),政府管理层和企业经营者必须改变以产品制造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国家创新和服务战略是后WTO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瘦身转型的瓶颈。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工业化中后期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突破在业外,在企业围墙之外,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以改变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尴尬处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应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路径
      
      (1)细化深化社会专业分工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列茨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以外,另一种资本是社会和组织资本,变革的速度和模式取决于这种资本的形成,国力的增长也取决于这种社会和组织资本。”20世纪初福特顺应亚当·斯密企业内部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理论而创新了一个大规模流水生产模式,造就了一场产业革命。21世纪在社会内部分工的细化深化将导致一场服务经济革命,出现很多新的行业和新的职业并造就很多就业机会。中国有让世人羡慕的高储蓄率、高FDI、庞大的科技队伍、取之不竭的劳力资源,但唯独稀缺的是社会组织资源,也就是社会专业分工,生产要素的社会化资源配置,这是转型国家的共同点,也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国家创新系统的始推动者Freeman认为,对国家创新系统来说“社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能力的建设比技术能力的建设更复杂。”社会能力的建设应提到中国管理层的议事日程上来,没有社会能力的建设,制造业企业的瘦身转型,突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就缺少支撑。
      
      (2)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制造业企业似乎尚处于样样都得有的原始扩张思维中,企业自研、自供、自产、白销的传统一体化经营模式仍较普遍,独立的研发商、设计供应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各类专业中介服务商风毛麟角;资源配置效率低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物流社会总费用相当于GDP的20%(日、美为8%-10%),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一年仅1.62次(日本为7-18 次),产品在自己手里几乎压了8个月,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相当于GDP的70%,资金效率低,企业盈利和资金积累能力非常弱,创新的动力和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较弱。
      
      (3)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必然产生社会交易费用,只有充分的市场化配置,才能降低社会交易费用,这种社会分工才能得以继续,正如制度学派的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一句名言:“市场机制总能把企业对市场的替代限制到使社会总成本最小的程度。”
     4、对服务经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能源、环境压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对当前中国、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和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契机。搭建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台,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和产业集群的粘接剂,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是生产性服务平台,将各产业粘合起来,对中心城市来说更是如此,中心城市的聚集力与其说是制造能力,不如说是服务能力,一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服务经济的质与量。当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替代制造业,中国尚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阶段,制造业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拐点可能出现在2020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二、服务型制造是世界制造业变革的趋势
      
      1、世界已进入了全球制造的时代,国际产业转移己成为一个实事
      
      世界制造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已经突破了企业——社会——国家的界线,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化配置。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网络化的支撑下突破国界流动,大大地促进了全球制造。
      
      全球制造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这也正是“中国——世界工厂”凸现的时代背景,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及产业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实事,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实事,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其外,都在寻求差异化生存之道。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生存下去,我们不可能再回到高筑墙、深挖洞的年代,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抗拒全球化,或屈从全球化,到头来付出的代价更大,或可能被边缘化。自主创新与主动融入全球化是并行不悖的,中国应嵌入到全球制造链中,而不是特立独行。
      
      但中国在世界制造业转移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利用扭曲的土地、劳力及资本等要素价格,以及税收优惠的“房东经济”赚取辛苦钱,由于产业链短,引发不了居民的财富效应,导致了长骨头不长肉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价值链整合中的主角必须改变,应以我为主积极主动地整合世界研发和营销渠道资源,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而到拓展世界市场的角色调整。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命门,非此,中国制造业会永远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但中国当前缺少能担当此角色调整的大企业以及领袖型的企业家,培育类似日、韩那样有实力的大企业以及企业家成为中国当务之急。

[1] [2] 
  • 相关阅读
    1. 新品亮相丨让你无法错过的“缝制好帮手”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缝纫机上的这些按钮都叫啥?有什么功能?
      以技术链接未来,百联携重点产品亮相CHIC秋季展
      缝制设备行业一周热点回顾(9.21-9.27)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