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三十而立”

        30年,经过10950天漫长而艰辛的一次次蜕变。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成为了产业价值的体现,同时市场功能质的变化,也为市场赢得了发展与聚变的良机。

        30年过去了,传统的市场正在被展示、电子商务等新的功能所充实,变成为产业服务的综合服务提供商、组织订单、组织面料研发、组织中小企业满足订单的生产,成了纺织产业链条上很重要的组织者。

        “1979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冲破阻力,在全国率先采取免除税收、管理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商户到汉正街经营小商品;并一举突破国营商业独家批发体制,允许个体经济从事批发业务;同时敞开市场大门,放开手脚让国营、集体、个体及外地客商同台竞争。随后,个体老板在汉正街做生意还突破了当时的六大禁区:即允许价格自由浮动,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批量销售,允许联合经营,允许投资办厂办店,允许自产自销。汉正街就冒出一大批‘扣子大王’、‘皮鞋大王’,在当时‘万元户’稀少的年代,个个钱财都在几十万元以上。”

        今天读起来,以上这些不过是一段历史,但当时这却是爆炸性新闻,在国内外产生了轰动性效应,人们在惊讶的同时,也激起了创业的梦想。

        如今已经是两家服装专业市场总经理的曾群海,就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带着一颗渴望冒险的心,从湖北的一家纺织工厂走上“马路”,成为中国市场大军中的一员,“1980年9月份,在汉正街学了些做买卖的方法后,我到了北京,然后去广州批了些日本进口的丝绸花布料,小些的10块钱一斤,大的15元左右,颜色、品种特别多,到北京后,几天就卖光了,当时和平里的马路边就是市场,每天交2毛钱管理费3毛钱的税。”

        从1978年开始,有多少位“曾群海”,在中国很多条马路上开始了自己的淘“金”之旅;在十一届三中中全会的推动下,有多少个服装专业市场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走进人们的生活,还有多少个专业市场,随着城市的规划悄然谢幕。30年来,在拆了建、建了拆的过程中,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经历了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蜕变过程。而变的方向与动力来自于中国消费需求及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

        当小商贩成长为企业家:专业市场成了中国特色的流通渠道

        不论是打出“财富流金地”的常熟中国服装城、被称为“品牌孵化器”的虎门服装城,还是与西湖一起成为杭州名牌的四季青服装市场,中国纺织服装市场30年来在繁荣地方经济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就了中国特色的流通渠道,而支撑这些专业市场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流通环节的中坚力量的是众多默默无闻的经营商户。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前后,马路市场上的“小贩”迅速被“倒爷”这个时代名词所代替。在钢丝折叠床与手推车上掀起了一股股潮流,成就了“倒爷”这个词,也让这一称谓当仁不让的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之一。

        “倒爷”的出现,使得专业市场的雏形更加明朗,也促成了产地市场与集散市场的区分。他们沿着火车铁轨及长途公路,描述出发散型的基础射线。那时,花衬衫、喇叭裤等各种时尚流行品,就被活跃在各地的服装“倒爷”们,用大包与编织袋,手提肩扛,从沿海“倒”到内陆,从南方“倒”到北方,从国内“倒”到海外,从海外“倒”回国内。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