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东莞创造鞋业神话
以奥康为旗手,温州鞋扬名中国。但在南方城市东莞,鞋业界人士骨子里并不服气。有人说,东莞裕元一个鞋厂的产值,就相当于温州所有鞋厂加起来的总和。
今天,世界上每10双鞋当中,就有1双产自东莞。NIKE、ADIDAS、LV、NINE&WEST等世界一流品牌,都以东莞为主力生产基地。东莞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鞋都”。
东莞鞋业究竟从哪儿来,又要往哪里去?
当我们踏上寻找东莞鞋业发迹史的路途,却发现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失忆”的局面,历史就像烟尘一般难觅踪影。
港资开路厚街官民齐上
没有官方史料能明确告知我们,东莞第一家鞋厂是哪一家,发端于何时。我们只能穿梭在东莞鞋业最密集的地方厚街,寻找当地人的记忆。当地人告诉我们,东莞鞋业可比你们以为的要早得多了。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释放的春风,正吹拂着东莞厚街镇的大片农田。镇上虽然没有一个鞋厂,却有3户从事补鞋手艺的店铺。3个补鞋铺,连老板加伙计,一共只有5个人。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年,在自己的小镇上,在自己的行业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年跑往香港的厚街人,“响应国家号召”,回来“建设家乡”了!
如今没人记得这个厚街人的名字,只知道他办的鞋厂叫“行乐鞋厂”。行乐鞋厂在厚街珊美村租赁场地,雇佣了60多个本地人,搞起了“三来一补”,主要是生产男式皮革鞋。这也成为传闻中的东莞第一家“三来一补”鞋厂。
有了行乐鞋厂探路,一些原籍厚街的港商当年就尾随着进入东莞。1979年,厚街镇就多出了几家鞋厂和配套厂家,如厚街广进制品厂、珊美艾美皮艺厂、寮厦金鼎塑胶皮类制品厂等。
看到港资鞋厂老板一天天发达起来,厚街镇政府看到了生意。1980年,厚街镇党委、政府开了个会,决定由镇加工办牵头,自筹资金兴建厂房,开办厚街利通鞋厂。利通鞋厂主要加工生产运动鞋,当年员工人数高达587人,年总产值370.80万元,发展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厚街镇领导的预计。
政府做起了生意,老百姓也不甘落后。一位当地老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厚街农民纷纷“洗脚上田”,开起了小作坊式的鞋厂。当时主要产品是男女装凉鞋、皮鞋,产品主要销往广州、珠海和内地的四川、重庆、青岛、大连等地。
官民齐上阵,虽然没有巨额资本的撬动,却也开始了东莞鞋业的启蒙运动。有资料记载,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厚街镇的港资鞋厂和本地鞋厂加起来,已经有100多家。
这时,一股新的力量挤了进来,开始牵引着东莞走向“世界鞋都”的领奖台,并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东莞鞋业格局。
台币升值裕元扎入东莞
说起东莞鞋业,避不开台湾人蔡其瑞。
蔡其瑞1940年出生于台湾中部的彰化。1969年,蔡家集体出动,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雨鞋和拖鞋,逐渐积累资本。到1980年,蔡家在鹿港小镇旁兴建了一个大工厂,员工1万多人,接下了ADIDAS的订单。这就是后来演变为全球第一制鞋企业的宝成鞋业。
1988年的台币升值,台湾制造企业已经严重感觉到赚到的外币不值钱了。台商不得不外出寻找代工成本更为低廉的生产基地。蔡其瑞来到珠海,创办了宝成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第二年,又选择了制造业基础更好的东莞。相对制鞋工业已渐成气候的厚街镇,蔡其瑞选择了工业还在启蒙阶段的高埗镇,因为那里不仅交通便利,地皮也更为便宜。蔡其瑞在高埗投资创办了大面积的鞋厂,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这就是如今东莞第一大厂“裕元”。
蔡其瑞的裕元却借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壮大,很快就取代了韩商在国际制鞋业的地位,成为各大厂牌的代工厂。NIKE、ADIDAS、REEBOK、ASICS、CON-VERSE,以来料加工的方式,从东莞的工厂里源源不断运往五大洲。
在东莞投资的第二年,宝成集团即顺利在台湾上市。随后蔡其瑞大显身手,不仅逐步扩大高埗裕元的规模,1993年又进入东莞黄江镇开办鞋厂,后来更是在黄江开办电子厂,扬言像生产鞋子一样生产电脑。珠海、东莞高埗、东莞黄江、中山……珠三角遍布了蔡其瑞的十几家工厂。
如今,我们行走在高埗裕元工业区内,不得不惊叹其规模之庞大。生产车间、宿舍、商业区、发电厂、消防队、水厂、公园、电视台,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社会。甚至工厂内饮用的纯净水,都是裕元自己生产的。本地人说,高埗镇就是裕元撑起来的,要是没了裕元,高埗经济将不可想象。
单车创业台商掌控鞋业
台资鞋厂老大裕元亲自入莞探路,并且满载而归,为当时正在亚洲各地寻找新生产基地的台商们点亮了前行的灯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台商纷纷涌入东莞开办鞋厂,而且规模较港商普遍偏大。
1989年,常登鞋厂在东莞东城大塘头村设立,代工ADIDAS、REEBOK等品牌。1990年,台湾兴昂集团到东莞长安投资设立兴昂鞋厂,代工GUESS、LV、Nike等品牌。1991年,台湾巧集集团到东城开办了富华鞋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野战鞋。
“没想到这一待就是17年,再也不想走了。”巧集集团总裁张汉文至今还记得1991年初到东莞时的情景。刚开始他只是试探性地投资了500万元,在东城设了一条生产线,雇了200多工人。1990年东莞连的士都没有,张汉文自己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着到处跑,寻找商机。“那时东城非常落后,整个都是小山头,各方面都不方便。我现在总想,那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跑到东莞来。”
然而东莞的回报也是超乎想象的。“做了一年多,情况很好,所以马上扩产,马上就变成4条生产线了。”如今,富华的生产线已扩大到7条,员工2000多人,月产量15万只。张汉文则先后担任了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等职,台商晚辈们尊称他为“张老爹”。
裕元、富华只是台商进驻东莞的两个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台湾从事制造业的成本已令台商们无法承受,制鞋企业纷纷迁往东莞,出现了被东莞鞋业界称为“台中鞋业转移”的大事件。台中鞋业转移最密集的目的地,即是以厚街镇为中心的整个东莞。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