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球经济走向再平衡
编者按
2008年,我们面对了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而即将到来的2009年将带来怎样的希望和信心?
12月21日,由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第一财经日报》共同主办的“2008卓越理财财富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展望2009——信心与未来”的主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副总监李峰,回顾了2008年资本市场发生的急剧变化,分析原因以及企业出现经营困境的核心问题,并对2009年的投资理财机会进行展望。
企业需改变增长模式
秦朔:市场从前两年的良好表现到2008年的急剧调整,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过去市场发展过快,自身有一些问题需要调整,还是因为外部的冲击?
哈继铭: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复苏,经过七八年的迅速扩张,出口大幅上升,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导致中国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也表明中国储蓄率较高、美国储蓄率较低,最终导致全球经济的失衡。
在这种失衡过程中,中国的顺差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增速很快,基本面良好。同时,顺差的积累也导致流动性过剩,从基本面和资金面上支持着牛市。而美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推动消费,带动其GDP增长,也导致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失衡之时,全球股市都在上涨。
然而,2007年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拐点。2006年,美国房价见顶回落,利差减小。同时,中国进出口放缓,GDP增速减慢,中小企业贷款困难,资金链出现紧张。
经济走向了再平衡。但是经济越平衡,股市越是低迷。要从现在的熊市走出来,还要经历再平衡的过程之后,到那时经济应该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衡。
秦朔:目前市场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历史积累的问题、宏观因素的影响,还是企业过去不科学的投资行为?
陆雄文:两部分原因都有。微观层面上,由于企业过于依赖单一的增长模式,尤其是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出口企业。在经济繁荣期,外需增长,出口随之增长,企业也扩大规模,供货成本下降,这样的模式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但是,企业完全失去了在困难到来时的转移能力,也就是将产品转移到国内市场,或者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能力。中国很多企业是在家门口接订单,没有真正去开拓国外市场。企业预测不到目前所发生的情况,因此更大规模地生产扩张。
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多年里的高速增长,政府方面,存在过于乐观的想法,例如对于流动性、对人民币汇率等的看法。当危机到来时,成本突然上升,叠加效应使企业出现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