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挺住 生存第一位
▲广州市再回收利用行业的工人正在工作。
在珠三角的企业倒闭潮中,企业主卷起铺盖走人的情况并不少见。刘伟全也曾经想过“不干”,但企业的员工怎么办?“企业一定不能垮,垮了大家就没了工作,去哪里吃饭?”作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和广州市政协委员的刘伟全这样说。
生存篇
为两百员工
企业不能垮
珠三角大量的加工厂生产新货都卖不掉,那些从事再生利用的企业岂不是更加生存艰难?记者对一家位于广州的再生利用企业负责人刘伟全进行了采访。刘伟全说,金融海啸的确对这个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目前正处在“困难阶段”。
再生原料价格狂跌过半
“广东一直是资源缺乏大省。”广州同利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全接受采访时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一位前省领导在一次人大会议上讲的话。出生于农家的他天生有一种“节约”意识,这也影响了他的创业经历。
1981年,18岁的刘伟全在家里办起了沙石厂,那是改革开放最初的几年,珠三角大兴土木所带来的商机使他赚到了“第一桶金”。3年之后的1984年,他带着30多人的“子弟兵”下海南搞房产,这和当年很多“大亨”走的路都一样。不过,那一批人要么做了房产大佬,现在周旋于电视屏幕和报端,要么身家败落,像他这样几经转行,最后选择投入再生利用环保产业的几乎没有。
“现在的确比较困难。”刘伟全从不讳言金融海啸带给他的影响。首先是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降低,以及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大量倒闭,使得原材料价格下半年以来大幅下降。比如,假货塑料外包装可以重新利用后,制成原材料,但现在这种原材料的价格已从1.6万元跌到了6000~7000元。
不敢效仿别人“关厂走人”
“新货都卖不出,何况是再生利用的产品。”刘伟全经营的很大一部分是再生利用的服装鞋类,但现在很多沿海服装企业的新货都无法销售。在广州著名商业街上下九步行街,已经出现了1~5元的超低价牛仔裤,这对于从事再生利用的企业来说,其影响可想而知。
在珠三角的企业倒闭潮中,企业主卷起铺盖走人的情况并不少见,留下一片闲置的厂房和等待发工资的工人。刘伟全也曾经想过“不干”,但企业的员工怎么办?厂里面的长期工人达到100人,短期工人加在一起,企业职工人数超过200人。“很多都是本地的农民、下岗工人和困难户,还有位近40年党龄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人”。“企业一定不能垮,垮了大家就没了工作,去哪里吃饭?”作为省人大代表和广州市政协委员的刘伟全这样说。
勒紧裤腰带挺过困难时期
“和客户吃饭不去大酒楼,只去自家的农家乐。”如何挺过目前的困难时期,刘伟全和30多个主管使出了浑身解数:节约开支,减少应酬,以前喝饮料现在都换成了喝矿泉水。除了节流还要“开源”,以前回收厂直接被扔掉的板材也被重新利用,“上面的铁钉,铜帽全部要回收,工人一个个摘下来,一个不能少。”
“这么好的新衫新鞋,一把火烧掉了太可惜,还污染环境。”刘伟全认为自己是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小时候家乡的田埂青山给了他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他看来,每个行当都要有人做,很多企业家都喜欢“赚快钱”,开个加工厂赚了钱就立马走人,但愿意做环保的人太少了,特别是在当下的环境下,很多人认为这个产业没有前途,还比不上做加工贸易。
“我也一度陷入痛苦彷徨的低谷。”想起多年前的一次投资失误,他还记忆犹新,那一次使得他“多年辛苦的原始积累”付诸东流。他也表示政府部门目前对于再生利用这样的环保型产业比较支持,企业只要能挺过这一次金融海啸的严峻局面,肯定会有更多的机会。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