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温州民企一步一脚印
“温州模式”一向被视为具有活力,不过,面对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人们却开始质疑这个模式是否已式微。这是因为,温州人素来想挣“快钱”。自2003年开始,温州企业很少再投资于公司扩张,而是开始到海内外炒房。2005年开始,温州人更是投身股市和黄金市场,随后又投入风险投资和民间借贷。 由于同属中国沿海“先富起来”的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常被相提并论。
不过,不管是长三角的学者或企业家都会说:长三角多为本土、草根企业;珠三角大部分是外资企业。
前者会想方设法抵御威胁和冲击,后者则只会往成本较低的地方去。
趁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前往中国民营企业发祥地——温州,体会民企的顽强生命力,了解它们的命运如何与中国的改变息息相关。
温州模式何以为继
“温州模式”同“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三大典范,成就了改革开放30年中的经济神话。
中国人类学家家费孝通教授把珠三角主要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概括为“珠江模式”;把以苏州、无锡和常州为主,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模式称为“苏南模式”;把“温州模式”归纳为“以商带工”“小商品,大市场”。
研究温州人经商,费孝通说,温州人均只有半亩地,只能到国内外找饭吃、做小买卖。
“温州模式”一向被视为具有活力,不过,面对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人们却开始质疑这个模式是否已式微。这是因为,温州人素来想挣“快钱”。自2003年开始,温州企业很少再投资于公司扩张,而是开始到海内外炒房。2005年开始,温州人更是投身股市和黄金市场,随后又投入风险投资和民间借贷。
美国次贷危机诱发金融风暴,温州人的“快钱机会”迅速消失,加上以制造小商品著称的民企没能发展出自主品牌与规模,在丧失劳动等成本优势后,温州企业难以参与国际化的经济竞争,威胁了“温州模式”的延续。
个案① 第一个个体户
“这不好说的呀!”
尽管“谷歌”搜索器可列出4600个与“章华妹”相关的条目,显示这个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持有人有一定知名度,但无论是记者要求她分享创业过程最开心、痛苦的事,或者透露公司每年的利润,章华妹都有如考试遇上没温习过的试题般,显得不知所措。
但有一点却是个不争的事实:30年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商品买卖,虽未被章华妹塑造成大生意,却也让49岁的她跻身温州企业家的行列。
四年前,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颁奖礼上,当年的个体户章华妹连同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等其他四人,代表温州接过“活力城市”的奖杯。
章华妹说:“我应该是代表了大多数普通温州生意人的形象吧。温州的企业都是从小到大,从个体户、小企业做起来的。”
30多年前,章华妹家中有七个兄弟姐妹,分配工作的名额却只有一个,排行第七的她只好在初中毕业后,硬着头皮在住家临街摆摊,售卖毛线针、纪念章、玩具和手表等小商品。
说她是硬着头皮做买卖,是因为当时在国营或集体企业工作脸上才有光,摆摊做生意则是件没出息的事,不但被亲友轻视,还可被视为投机倒把行为,即售卖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自由买卖的物品,它们可能是冒牌商品、劣质或者偷工减料的。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