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世界鞋都”东莞
图为东莞华宝鞋业有限公司制鞋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
编者的话
发端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依然没有停下向全球蔓延的脚步。虚拟经济惹的祸,也在一步步地侵袭实体经济。
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一时间成为舆论的风暴眼。“倒闭潮”、“失业潮”,悲观的消息,似乎总与东莞有关。
是事实真相,还是危言耸听?本报记者深入实地、多方探访,只为拨开迷雾,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东莞。
生产总值增长119.8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6.9倍……30年来,东莞靠“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写就传奇,从一个落后贫瘠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
但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东莞首当其冲。2008年,东莞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临近岁末,记者再次来到东莞,五星级酒店里,来往客商少了;街道上,闲逛的年轻人多了。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区里还有很多企业,机器在快速运转,工人在忙碌工作,拉原材料和产品的货车在大门口进进出出。它们在经济寒冬中执著坚持,谋求新生,像极了东莞大道两旁迎着寒风挺拔身姿的绿草和傲立枝头的紫荆花。
“当前的形势异常严峻,明年还会更困难些,但凭借30年改革开放打下的深厚基础,东莞有信心挺过这场危机;而且,东莞还要把危机当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宁可速度慢一些,也要把结构调整过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是坚定的。
被放大了的“倒闭潮”——
企业起起落落很正常。近10年来,东莞每年倒闭的企业大约800家,今年有所增加。与此同时,1—10月新注册企业14889户
“韦旭鞋厂工资发放工作截至今日下午5时结束……下午5时后,将对韦旭鞋厂清场封存,请全体员工在此之前携带自己的全部物品离厂。”在已经倒闭的韦旭鞋厂紧闭的厂门口,一份公告和一张东莞市法院长安法庭的封条,引来路人驻足观看。
韦旭鞋厂是今年以来东莞倒闭企业中的一个。据东莞市提供的数字,1—11月,全市关停并转企业786家,全年预计关闭企业接近900家,占当地企业总数的6%。
“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东莞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黄埔海关副关长赖树佳表示,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第四季度客户订单同比减少约15%—20%。
“但这仅仅是企业开工不足,而并不是传言中的‘倒闭潮’。”东莞市副市长江凌表示,近10年来,东莞每年正常或非正常倒闭的企业大约800家,占当地企业总数的4%左右,只不过今年的数字增加了一些。
预计今年,东莞GDP仍可实现14%的增长,这个增速其实并不低。“关键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倒闭被一些传言放大了。”江凌认为,有些报道看情况不够全面。“而实际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速倒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倒闭没有对产业的整体造成大的影响,东莞产业总体上未伤筋动骨。”据统计,在关闭的企业中,70%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下,90%在300人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据工商部门统计,在大量企业倒闭的同时,1—10月,东莞新注册企业14889户,还有不少企业增资扩产,正如记者在当地听到的,“起起落落很正常”。同期,东莞还引进了20多亿美元外资。
在曾妥善解决合俊倒闭欠薪事件的樟木头镇,著名的味千拉面首期投资2000万美元安家落户;集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在上半年增资3000万港元的基础上,年底又增加投入5000万港元,用于研发内销产品。樟木头镇副镇长徐鸿飞告诉记者,该镇今年以来合同利用外资已达5200万美元。
被放大了的“失业潮”——
今年提前返乡的农民工确实增多,但当地对劳动力还有相当需求。11月,累计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企业1998家,提供岗位达1.63万个
出口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关闭或减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就业。一些企业鼓励员工休假、减少加班,通过这些瘦身计划来压缩成本;另一些企业的员工看到收入大大减少,干脆辞职提前返乡。
12月15日早晨8时许,东莞东城社保分局门口就围了不少等候退保的人,办事大厅门刚打开,人群就迫不及待挤地了进去。来自广西柳州的韦氏兄弟告诉记者,他们在位于东城区的胜方电子厂干了3年多,工资最高可拿到1700元/月,但11月只上了半个月班,工资600多元,继续干下去没多大意思。“这种情况下,只能辞职回家,社保能退多少就多少,省得来年再过来退。”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