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从不敢接单到无单可接
生意社12月30日讯 过往两年,受到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贸易政策频出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制造业遭受到成本之痛。但在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欧美国家消费力持续疲软,中国制造出口终于痛彻心扉——从过往的利润下降发展至无单可做,出口型企业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出口的最艰难时期,业界以及学界普遍认为将在2009年上半年来临。然而,危机之下总有企业逆流而上最终突围而出。究竟谁能够凤凰涅槃?谁又能否破茧成蝶?
业内生态
从不敢接单到无单可接
今年的两届广交会,是中国制造从成本之痛到全线退缩的一个缩影。于众多出口企业来说,当中况味冷暖自知。
让叶志远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甫一亮相,人民币便开始了滑滑梯之旅,短短的三个月内升值了4.14%,并在4月10日轻松“破7”。叶是广州一家出口美国的民营服装企业总经理。与他一样,春交会上不少珠三角出口企业因此叫苦不迭。
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法实施、出口退税率下调、贸易摩擦以及加工贸易新政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出口利润出现大幅缩水,诸多出口企业早已在成本之痛中苦苦挣扎。加之次贷危机重创了美国人的荷包,今年的春交会上,叶志远等出口商们接单时面临左右为难的困境——很多微利订单,不接就可能失去市场,而接单则可能赔得更多。叶志远告诉记者,为了留住主要客户,报价一度接近零利润边缘。
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金融危机的最后一层纸终于被捅破。这场危机好像SARS病毒一般迅速蔓延,并且愈演愈烈,并终于波及至实体经济。中国制造出口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深受成本之痛的出口企业,迅速堕入另一个更大的深渊——没有定单。与以往的不敢接定单相比,现在更多的企业却是接不到定单以致亏损关门。
一个月后开幕的秋交会上,出口参展商感受到凛冽的寒意。汕头市冠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丽粧连续十年参加广交会,每一届均收获颇丰,但许丽粧没有想到的是,本届秋交会上竟然“订单少得可怜”。官方统计数字显示,第104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累计为174562人,出口成交额为315.5亿美元,这两项重要的数据分别比上届广交会下滑9.08%和17.5%。不少参会企业表示,客商下单非常谨慎,而美欧客商更显示出浓厚的观望情绪,有的企业甚至在广交会上空手而归。
广州市宝和天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景添告诉记者,在外需疲软的状况下,上月外国进口商所下订单明显减少,其中熨衣服订单下跌20%,五金产品等其他订单下跌40%。“今年以来,一些大型纺织、玩具企业接连倒闭,其他相关联的行业资金链条也受到冲击。”潘景添担心,假如家电行业出现倒闭,钢铁供应商就会收紧结算付款期,“这样像我们这些经营本来正常的企业也会受到波及,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最可怕的是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权威调查春节之后或最为艰难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教授黎友焕相信,最困难之时仍未来临。“最艰苦的时候是在春节之后,现在很多企业关门、停产、辞退员工等等,引发的事件太多了,所以,会选择在春节期间对一些事情作阶段性的了结。”
黎此前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其手上的一份“珠三角外向型企业生存情况报告”调查结果初稿,目前外向型企业的生存情况相当恶劣,今年年底30%~40%的企业可能倒闭,究其原因除了出口市场疲软、出口价格下降、成本上涨等原因以外,资金紧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