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服装产业莫再冷落市场
“发挥优势拉动内需,做大做强服装批发集散地”这一系列报道中,我们已先后刊发四篇报道,对服装批发市场的过去、现状以及发展进行了剖析与探讨,在今天的结束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与市场息息相关的服装产业,两者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生意社12月30日讯 起步较早的汕头服装批发市场,近10年来其发展差强人意,然而,起步较晚的汕头服装产业却是另一番景象,毛衣、女装、男装、童装、内衣等各个品种异彩纷呈,无论是名牌产品,还是大路货,均驰骋国内外市场。有关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汕头在服装产业与市场这两头的发展上,失衡了!
五张名片撑起汕头服装产业一片天“中国工艺毛衫名城”、“中国针织内衣名镇”、“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家居服名镇”、“中国内衣名镇”这五个服装行业的国字招牌均被汕头的澄海,潮阳谷饶,潮南两英、峡山和陈店收入囊中。据汕头市纺织服装商会介绍,汕头纺织服装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几乎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成,这一成绩使纺织服装行业当仁不让地成为汕头八大支柱产业中的“领头羊”。目前,全市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达到2万多家,投资上千万元的有100余家,上亿元的有10多家,毛衫和内衣是汕头纺织服装行业的两大特色,至今已形成了非常突出的两大产业集群,汕头已经是全国毛衫、内衣行业规模最大产业最集中的生产基地之一。
服装名牌使“汕头制造”叫响全国“凯撒”、“安莉芳”、“曼妮芬”、“爱华”、“群发”……这些获得国级、省级名牌称号的响当当的品牌,都是汕头纺织服装行业的骄傲。随着“三来一补”时代的结束,打造自有品牌,走名牌之路已经成为汕头纺织服装业界的共识。据有关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获得的品牌数在各行业中排第一位,截止目前,汕头纺织服装行业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有“凯撒”、“安莉芳”,“新一系”、“奥丝蓝黛”,“凯撒”还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另外有54个省名牌和著名商标。澄海毛衫既引进了西方新潮服装文化理念,又融合了潮汕传统抽纱刺绣工艺,手工勾织花边,手工串缀珠、片、皮等饰物,这种工艺毛衫的“点睛之笔”集中在手工环节,这使得电脑机绣难以替代,外地同行也难以仿造。峡山镇以生产中高档家居服为主、原辅料为辅,2006年产量达到3亿多件穴套雪,年增长率近15%,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谷饶内衣的完整产业链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从一粒纱线进入谷饶,就可以完成各种内衣成品的下线。”从原材料到内衣成品整个产业链的建立,谷饶内衣的产业体系现在已经初具规模。这些优势都使得“汕头制造”的服装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汕头设厂异地设店成厂家无奈之举
家门口市场叫不响成了厂家锥心之痛,汕头很多服装厂的老板一谈到销售问题,总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可汕头连个像样一点的大型市场都没有。”据了解,很多走中高档路线的汕头本土品牌,早在2000年前后就将销售中心转移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从事服装行业20多年的王老板,从海安市场起家,标准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王老板在澄海建了四层楼的厂房,可随着汕头服装市场的逐渐萎缩,他们不得不退出海安市场,转战到广州的“白马”服装城。接受电话采访时,王老板很无奈地说:“其实我们很想搬回汕头的,广州这里的地租、人工等各方面的费用都很高,整个销售成本很高,回汕头这方面的成本肯定能够大大降低,可是汕头目前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市场,外地客商少得可怜,我们不敢回啊!”而汕头市裕虹工艺服装厂的洪裕静董事长告诉记者,由于汕头本地没有成规模的市场,而外地销售的成本又太高,所以他们选择了网上开店,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汕头能够拥有一个大型中档服装批发市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进驻。
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与其他特区城市一样创造了“前店后厂”的产销模式,并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经济业绩。现在“后厂”发展壮大了,而“前店”却不断萎缩。是服装产业冷落了本土市场,还是本土市场没有跟上服装产业的发展?显然,答案是后者。有关人士指出,市场应该依托本土纺织服装产业的巨大力量做大做强,而汕头的服装产业也可以在辐射全国的市场里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