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制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紧迫课题
必须补上质量这一课 ——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紧迫课题
补上质量这一课,有此必要吗?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作;补上质量这一课,是合适时机吗?也许有人认为眼下无暇顾及。其实不然,对缝制机械行业的众多企业来讲,补上质量这一课,大有必要,极为紧迫。对此,据笔者了解,今年以来,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的主要领导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醒全行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千万不要忘记质量这个永恒的主题。
一、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
今年七月中旬,协会在浙江宁波组织召开了骨干企业赴服装企业参观调研暨2008年科技工作座谈会,来自行业19家骨干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先后参访了宁波师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和雅戈尔(集团)服饰有限公司。这是当今我国服装行业颇具代表性的针、梭织类的高端服装生产企业,无论就其品牌影响力,还是其企业知名度,均堪称国内一流。但是参观者在感叹于这些企业规模之大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偌大的厂房里竟找不到一台国产品牌缝纫机,即便是觅宝般地发现有台国产品牌的后整理设备,却招来了用户的抱怨。相信此时此刻,与国产品牌缝制设备在国内大型服装企业无立锥之地的同时,缝制机械行业的技术领军人物也一定坐立不安,无地自容。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前不久,上海缝制机械行业协会召开五届二次会员大会期间邀请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戴自毅作了有关服装行业发展形势的专题报告,引发了笔者更多的联想。报告的大意是:今年服装行业整体上应该讲只是“入秋”而不是“入冬”,因为总体上还是保持增长态势,只是幅度趋缓。值得关注的倒是全行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二八现象”更加明显,即约占全行业10%左右的企业,创造了约80%的利润(20%左右的企业实际上创造了超过90%的利润),在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相继倒闭的同时,大品牌和大企业还保持着相对不错的势头。
把上述二次看似毫无关联的活动联系起来思考,对国产品牌缝纫机进不了大型服装企业的现象及其市场效应的必然性和严重性便更加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今年我国缝纫机行业会先于服装行业“入冬”?为什么国产缝纫机与服装行业的走势存在如此明显的时间差?因为国产品牌缝纫机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处于服装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由于他们的需求萎缩,国内供应商就非常敏感地受到波及和冲击。与此同时,在相对景气的高端市场,却无法分享其应有的份额。
应当看到,近年来国内缝纫机企业在打进大型服装企业方面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有些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不过,应该坦承,所有这一切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只是凤毛麟角,有些多少还带有“作秀”的色彩。国产品牌缝纫机在国内服装主流企业被严重“边缘化”,至今仍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说到选用缝制设备的原则,大型服装企业设备主管人员的回答十分简洁明白:“宁可贵些,但要好些”。符合这一原则的洋品牌和进口缝制机械便是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
有比较,才有鉴别。国产品牌缝制设备在“洋机”面前相形见绌,是一个我们不愿看到,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国产缝制设备经过30年,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尽管在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准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洋品牌相比,在质量可靠性、技术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方面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甚至还是很关键的弱项。
眼下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是,在中国缝制机械产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制约行业强变的主要软肋依然是产品质量,或者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的核心所在,而产品质量与国际著名品牌的差距则是它的外在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缝制机械行业要真正跨入世界一流的行列,提升产品质量较之增加产品品种显得更为紧迫。因为离开体现产品使用价值的质量,任何研发及其品种创新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这其实也是不少企业花了很大的力气推出新产品后往往只能停留于样品而无法使其真正成为商品的症结所在。当然,有些产品质量问题本身就始于研发,属于先天不足,则另当别论了。
需要进一步反思的是对国产缝制机械产品质量现状的评价和认识。如前所述,这些年来,行业整体质量是上升的,有些还有局部性的突破,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与此同时,截至2008年11月,全行业共有6家企业被授予“中国名牌”称号,十余家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含司法认定),除了国字号的美誉外,被评为省,市名牌或地方著名商标的企业及其产品更是不计其数。这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国产缝制机械产品的市场地位。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付”。跨入了荣誉殿堂,并不等于攀上了质量的峰顶,千万不要高估国产缝制机械产品质量的现状。上世纪80、90年代,行业内有不少企业曾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或产品金、银质奖,但至今绝大多数已先后淡出直至销声匿迹。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提醒我们:任何奖项都不是而且也决不能成为企业的终极追求。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金奖银奖不如用户夸奖,金杯银杯更要用户口碑。国产缝制机械的质量究竟如何,无需我等多加评论,用户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称,且听“雅戈尔”们评头品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