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经济有望迎来春天
编者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人们在困境中为自己鼓气常用的一句话。毋庸置疑,春天迟早会来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熬过寒冬?近日,国务院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包括在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设备投资;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还有哪些政策可以帮助我们过冬?
四万亿规模十项措施,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决策带动了利好频传。11月13日、14在全球股市暴跌之际,A股逆市放量上涨,创下一个多月以来的新高。
中国经济是否消除了原先的不确定性,相关政策从启动到实施多长时间见效,全球经济衰退还会在多大程度上拖累中国,A股市场是否筑底并找到缺失的方向?带着诸多疑问,《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
《中国经营报》: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及措施是否消除了人们对未来中国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如何评估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明年GDP的增速?
高善文:国务院的经济刺激计划非常坚决,也比市场预期规模要庞大。但是围绕这些刺激政策计划,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的澄清,同时,具体的政策实施情况,还要根据经济数据的变化发展作进一步调整。目前不太可能完全消除经济下降过程的不确定性,但是有助于大大缓解这种不确定性。
对于相关政策,大家还是存在很多的疑问。首先,计划中有多少是以前已经宣布,已经列入正常开支计划之内的;有多少是为了刺激经济而新列入的开支计划,这些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地方。其次,这些资金的来源怎么解决,也有不确定性。从现在看有几部分来源: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银行、民间资本。再次,资金是如何分配的,投资项目、行业分配、开支的金额,大家还是不清楚。
此外,随着经济危机的恶化,明年出口会坏到什么程度,是下降10%,还是20%?出口下滑对经济的冲击有多大,也需要做进一步评估。
哈继铭:对经济评估最直接的分析办法,就是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预算内和预算外一块加起来计算。过去政府一年的投资是1.44万亿元,现在平均每年两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比1.44万亿元增加了5600亿元,这部分相当于GDP的1.8%;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减税规模是1200亿元,由于财政收入的乘数效应是0.7(即打个七折),在经济下滑的时候打的折扣要更大一些。如果打个对折就是600亿元,相当于GDP的 0.2%,加上前面的1.8%,一共增加两个百分点。
安德森:我们预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在7.5%到8%之间,不会低于7%。虽然中国政府对于可能面临的经济下滑采取了非常强劲的措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判断出以下趋势:第一,未来几个季度房地产市场将会保持继续下滑的趋势。到明年二季度,房地产市场才会稳定下来,或者是到明年下半年才会得以恢复。因此,2009年,建筑业、房地产业都会面临不小的问题。第二,明年中国的出口还不是很乐观。2007年的中国经济增速高达11%,到2009年只有8%,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来自于出口的不断下滑,实际外贸的贡献可能从正的2%到0,甚至达到负值。第三,对于中国的内需来讲,消费和投资会不会面临比较大的放缓?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根据我们的预测和大多数经济学的预测,这是我们看到的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是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10月中旬以来,整个经济形势并未得到好转,股市还在下降,金融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会非常不乐观。
个人减税和价格改革
《中国经营报》:有观点认为:启动内需,政府又走到了大举投资的老路。而经济下滑过快,很多行业处于微利,甚至全行业亏损,在这种情况下,由加大政府投资所带动的投资效应将大大减弱。你怎么看?
哈继铭:中国能够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肯定不如十年前多,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都是比较饱和的,出口增速在下降,全球贸易也下降,再盲目扩建基础设施,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过也还有一些投资机会,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西部建设,廉租房建设、清洁能源建设等等。关键是这些投入是否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吸引民间资金跟着政府一起投。
另外,如果有些领域再不进行价格改革的话,私营部门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兴趣投资。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大多是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小,这也会对融资造成很大的障碍。银行上市后,更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如果经济效益比较低的话,银行也不愿意投。
《中国经营报》:也有学者提议提高个税起征点拉动内需。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高善文: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需求的核心是提高消费者的收入,如果收入不能提高,扩大内需会遇到很大障碍。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太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办法很多,减税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他国家惯用的政策。
我个人的看法是,政府可以考虑针对个人减税。例如,如果个人购买首套,或者是购买改善性住房,其购买住房按揭的月供支出可从个人收入所得税前扣除。
这样做一举数得。第一,在中小城市,月供支出一般占家庭收入的30%~40%左右。减税使这些家庭收入一次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这些收入可以马上转化成消费。第二,月供抵扣后再纳税实际上提高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了购房欲望,也加快了住房市场的出清;第三,对银行来说,可以刺激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
这部分财政支出与现在减增值税的规模差不多。但由于杠杆效应,由此拉动的支出会很大,不仅可以加快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出清,激活住房市场,拉动经济转起来,而且从长期来看也实现了让利于民,在更大范围内让更多公众实现拥有住房的梦想。
安德森:目前关键要看政府的执行力度到底有多大。我的建议是,政府应该想办法推动一些中长期的改革,如能源价格改革以及贸易和货币机制的改革。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