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人民币汇率走在十字路口
3年多的持续稳步升值之后,人民币汇率是升是降,再次走到十字路口。2008年12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贬值将市场坚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无情地打碎了。1-8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并创下汇改以来中间价单日跌幅156个基点的新纪录,与此同时,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汇率连续三天跌停板,甚至一度出现“做市商不做市”的事件。随后5天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价格将6.85左右的中间价击落到6.88附近。
无论境内远期市场,还是境外NDF市场,贬值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而在其背后,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再次雀起。正如每一次汇率改革的艰难前行一样,本次的讨论也注定多有分歧,少有定论。汇率惹的祸?2008年初,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年会如此多变、不平静。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到年底的“保增长”,经济形势变化之快超出了人们预期。无可否认,国内经济急转直下与美国次贷的发生不无关系。如果说,美国的危机是源起金融创新过度,那么中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2008年初,中国各项经济数据还依然“滚烫”:2月份CPI增长达到8.7%,PPI上涨6.6%,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5%,1-2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3%,广义货币M2增长达到17.48%,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9%。直到6个月后,人们才如梦初醒:一派繁华的数字背后,中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开始放缓。而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依然迂回于“输入性通胀”还是“结构性通胀”的争论中。尽管未有定论,但中金公司、高盛、JP摩根等机构开出的药方惊人地一致:用汇率加速升值来抑制通胀。中金甚至预期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应升值10%,同时辅以从紧的货币政策。
事实上,中国似乎真的践行了这一“药方”。2008年1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单季升值3.91%,几乎相当于2006年一年的升值幅度。至6月6日,人民币用半年的时间对美元升值6.6%。事实很快给了政策以严酷的回应:快速升值和信贷紧缩,并没有触动引致中国“过热”问题的根源,但却带来了中国无力承担的结果。2008年中,沿海的出口型企业遭遇空前困难。不少企业反映,节能减排、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调整等,综合因素造成企业成本急剧提高,而汇率让这一切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