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暴露我国“产业集群”缺陷
我国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仅处于制造业扎堆的“准集群”状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力不足。
绍兴的纺织服装在浙江是产业集群发展最早且最为成熟的产业,形成了PX-PTA(均为纺织原材料)-纺丝-织造-印染-服装生产的链式集群。然而,受
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绍兴轻纺集群中,不仅出现中小企业倒闭,而且当地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纵横集团等龙头企业也濒临破产,其产生的产业冲击波撼动了整个绍兴轻纺板块的基础。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瞭望》新闻周刊日前调研发现,中国经济的腾飞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相关,但在这一轮经济冲击中,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受访的多位经济学专家指出,此次经济危机凸显了我国现有产业集群存在的内在结构畸形问题。
产业“准集群”难抵危机
“产业集群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但浙江出现的状况却似乎并非如此。”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建军说。
浙江是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五六百个产业集群。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显现后,浙江依托产业集群的经济却没有显现出应有的抗风险能力,相反,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停产,并伴随有“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迹象。
绍兴市委党校产业集群研究专家刘孟达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不是产业集群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现有产业集群内在结构出了问题。
“严格地说,浙江许多产业集群并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它们尚处在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用‘块状经济’来称呼更为确切。”刘孟达说,浙江块状经济形成时间早、发展较为成熟,但政府未能抓住时机采取措施有效推动块状经济发展成为真正的产业集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也认为,我国的大部分产业集群目前还处于“准集群”状态。这种“准集群”的内在结构弊端导致很多企业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无法有效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创新成本以及相应的扩散成本,应对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