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和“升级”的辩证法
30年前,1978年7月的一天,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经营者张子弥带着几个手袋和一些布料找到广东东莞虎门镇,请当时的太平服装厂照样加工。
此举挽救了濒临破产的信孚手袋制品公司,之后成立的太平手袋厂也成为当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随后,承接产业转移开始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30年后,产业转移还在继续,但情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2008年,东莞市关停的中小企业达800多家,这一数字和往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基本没有一家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能够转移出去。”东莞市经委的同志说。
在浙江温州,这几年每年大约有2000家企业以各种方式进行转移。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这些企业大都是有能力转移的企业,没有一家是在温州经营不下去的企业。
“企业转型升级之后才能有转移。”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的判断,得到了很多人认同。在很多地方,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转移”和“升级”正变得辩证而统一。
转型升级之后才有转移
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一项重要举措完成了企业近年来的战略部署。2008年,企业新的生产基地落户在棉花(11795,-105.00,-0.88%,吧)产地江苏盐城的大丰市。“上海发展纺织业已经没有比较优势,我们的生产基地已经逐渐转移到上海周边地区。”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封亚培说,上海总部作为贸易、研发中心,效益大大提升。
浙江温州的康奈集团有着类似的转移。康奈集团正在四川崇州建设生产基地,那里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相对便宜,更坐拥西部地区广阔市场。“温州本部将来的主要定位是研发设计和生产高端产品。”康奈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周津淼说。
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就有了将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的内在要求。温州市经贸委主任姜增尧形象地把康奈这样的企业比喻为“风筝”。
“不过我们不担心放出去的风筝收不回来,因为在转移生产制造环节的同时,我们要留住品牌,留住研发。”姜增尧说。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温州每年转移的2000家左右企业都是有能力转移的企业。这个能力并不是简单指企业的经济规模,而是已经实现了升级,或者正在积极升级之中。
“转移的前提是实现转型升级。”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认为,温州2000多家服装企业,大部分还依赖于温州的信息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生存,还不到转移的时候。只有企业自身实现了升级,发展了品牌、研发、流行趋势发布、创意等面向服装制造的服务业,制造环节才能转出去。”而这样的转移,正像“放出去的风筝”,根还留在温州。
目前东部地区的很多企业还难以完成产业链低端环节的转移,更多的是规模的扩张。以温州服装产业为例,虽然从技术层面来看,温州的精品服装制作能力已经很强,尤其是西服,许多国际品牌都在温州生产。“但温州企业本身还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来料加工出口仍然是主流,企业自主设计的产品出口比例还不高,更不用说品牌产品出口。”郑晨爱认为,研发能力跟不上,制造环节就转不出去。
转型升级之后才有转移,浙江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的轨迹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30年的发展,从纺纱、织布到印染,从生产到设计,绍兴纺织产业链十分完善。在绍兴市经贸委副主任商城飞看来,“绍兴纺织更加注重品牌建设,更加贴近市场终端,根据需求来决定上游生产,更加注重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绍兴纺织产业中,织布环节的总量正不断减少,比重呈下降趋势。不少企业选择把织布环节转移到江苏吴江等地。这样的变化也让人们对纺织这样的传统产业有了新的认识。传统产业不一定就是夕阳产业,纺织产业要转移,但并不是要全部转出去。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