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成为中国企业蓄积人才的大好时机
二次世界大战之时,美国乘世界格局混乱,全球科学家无处安身之机,大量招揽人才,将爱因斯坦等世界顶级科学家尽揽怀中,不仅迅速扭转了在二战中的被动局面,而且为二战后的60多年里称雄世界,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眼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跨国公司首当其冲。为应对危机,这些昔日的产业巨头,不得不割肉求生,大量裁减人员。相反,中国本土企业的有识之士却逆势而上,不仅不裁员,反而面向全球招揽人才,使得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成为中国企业蓄积人才的一次大好时机,为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储备“核能”。
视角1——观天下
金融风暴使许多欧美企业精英失去了工作。图为纽约证交所大门前不安的人们。
中国优秀企业在广为招揽优秀人才。图为西安一个招聘会现场。
□本报记者王娅莉
2008年12月底,在全球跨国公司裁员大潮风起云涌之时,我国一家航天科工企业就招聘上万名大学毕业生,这成为中国名牌企业面对危机,抓住时机,实施人才储备战略的一个缩影。
跨国公司“瘦身过冬”
每当经济危机袭来,裁员往往是跨国集团最先采取的缩减成本的手段。
2008年12月1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伊莱克斯公司办公楼,作为全球著名的电器制造商的伊莱克斯公司不得不宣布,由于产品销量下滑,拟在全球范围内裁员大约3000人。
在这裁员潮的漩涡里,沉浮着全球500强企业的身影。花旗集团日前宣布再裁员5.2万人,全年裁员规模将达到7.5万人;摩根大通银行将削减7000人,并从收购的华盛顿互惠银行裁员9200人;美国银行近日也宣布裁员3.5万人。
世界最大酒店管理集团之一的温德姆集团宣布,收缩休闲服务业并裁员4000人;美国著名的化工企业陶氏化学公司宣布裁员5000人,并减少6000个外部临时性工作岗位。
日本索尼公司日前宣布将在全球裁员1.6万人,其中包括约8000名正式员工;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日本丰田已经宣布裁减3000人。日本超过1/3的企业采取裁员或其他措施降低人工成本。
欧洲汽车巨头德国大众宣布将裁减2.5万名临时工;欧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博世集团计划裁员2000人。
裁员,裁员,裁员,“裁”声一片……
日前,国际劳工组织已发出警告,到2009年年底,金融危机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1亿,这将是10年来全球失业人数首次突破两亿大关。不仅如此,重新就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放缓了招聘员工的步伐。美国万宝盛华公司日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所在的33个国家和地区中,30个国家和地区对2009年第一季度的招聘预期比上季度显著减少。
这一调查覆盖了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共7.1万余家企业。数据显示,25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雇主计划在2009年第一季度增加雇员,但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雇主计划减少雇员。总体而言,与2008年第四季度相比,30个国家和地区雇主的招募步伐有所放缓,仅加拿大、美国和瑞士3国的招聘预期相对增加。
专家分析,企业“裁员瘦身”有时反而会加剧危机。跨国集团裁减的员工多是原本收入颇丰的白领或熟练工人,这类人群的大量失业,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严重影响消费,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甚至破坏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各国政府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日前宣布一项总额约23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88日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以应对因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失业等问题。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政府将出巨资抓基建,包括大规模升级政府办公楼的节能功效,增加路桥等基建设施投资等等,承诺至少创造250万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