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东颖名品:从裁缝店到多品牌代理

      每当提到在市区市府东路上做服装生意的董大鹏时,认识他的人都会顺口说出:“就是苹果男装的老板。”其实,董大鹏对这样的定位并不满意。因为在从事服装生意的十几年里,他始终秉持的是“东颖名品”这块牌子。他告诉记者:“目前东颖名品代理了迪柯尼、利奥纳多、苹果、斯得雅等多个国际知名的男装品牌,苹果只是其中之一。” 

      裁缝变成代理商

      “我的父亲以前就是裁缝,因此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服装生意。”1979年,当改革开放给宿迁带来个体经济的发端时,董大鹏的父亲就在自己的家里开起了裁缝店。“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学过缝纫手艺,但在后来的社会变革中,个体经济被取消了,便到当地居委会下属的一家企业上班。”董大鹏告诉记者,到了1982年,他的父亲在马陵路上开起了东颖服装商店,专门为市民裁剪加工服装。“因为马陵路是老宿迁县城的东城门,而服装讲究的是款式新颖,东颖的名字就出来了。”

      “当时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人们对服装的概念还很模糊,只要结实,穿在身上不难看就可以了,对样式、款式没有太大的要求。做一件衣服,加上布料的钱也只要30多元,正常的则只要15元左右。”年幼时的耳濡目染让他对服装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1992年,从学校毕业的董大鹏回到东颖服装商店当起了学徒。“街上流行脚踩裤的时候,我一天要加工50多条出来。”董大鹏说,随着市民收入的增长,宿迁的服装市场也繁荣起来,到2000年的时候,服装加工已经没有多少客源了。为了顺应市场,东颖停止了裁缝业务,转入服装品牌代理业务。“先期是代理国内品牌,但后来发现国内品牌服装的竞争力比不上国际品牌服装,只有跟上时尚的脚步,才能保证东颖继续发展下去。”2001年,董大鹏借了十几万元,在市府东路开起了苹果男装代理店,这也是东颖名品的第一家品牌服装代理。“苹果的老板”也由此叫响。  

      多品牌形成互补

      “开苹果的时候,自己手头没有一点资金,再加上2002年又代理了意大利的利奥纳多男装,在随后的几年里,都是在忙着赚钱还债。”虽然当时宿迁服装市场对国际品牌的认知度并不高,但董大鹏却看好市场发展前景,将家中的住宅拿出来抵押了30万元,投入到苹果和利奥纳多男装的代理上。而到了2006年,东颖名品的第三个品牌斯得雅也冲进宿迁市场。

      “苹果和利奥纳多都属于商务型男装,斯得雅的产品风格比较年轻化、时尚化,紧跟着国际时尚潮流,更适合年轻市民选择。”董大鹏说,服装代理最大的卖点就是不断扩大客户群,让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客户都能够挑选到合适身份的服装。2008年,当高端消费市场在宿迁萌发时,东颖名品又引进了国际一流服装品牌——迪柯尼,从而填补了宿迁高端消费市场的空白,也实现了商务、休闲男装和中档、高档消费的衔接和互补。

      危机中不裁人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购买力下降、商品利润低导致不少生产企业和商家纷纷裁人“过冬”,但董大鹏却表示:在危机中,我们不会裁人。

      “我们现在有30多名员工,虽然不起眼,但在他们的背后又是30多个家庭。一旦他们失去工作,都将造成更大的影响。”董大鹏说,对于不裁人的承诺,不仅大企业要做到,小企业更应该做到,因为对于东颖来说,这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支持。“我们的员工每天开开心心的上班,按时领工资回家,就能缓解经济危机对他们家庭的影响。”

      为了让东颖名品能在危机中生存下去,董大鹏通过优惠促销的方式来稳定老客户群,刺激市场购买力。“在现在的环境下,市民不愿意花太多的钱,但是仍然关注个人形象,也就是说,服装市场有很大的支撑潜力。”他告诉记者,虽然搞活动以来,商品都是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的,但客户得到了实惠,企业员工也因销售业绩而在年前多领工资购买年货,这样不仅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客户忠实度,更获得了较多的市场分额。

      “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发展的希望。”董大鹏表示,东颖名品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