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鞋材业出路何在?
一枝独秀的中国皮革和制鞋业受国际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等的影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中国皮革和制鞋业,成为全球业界关注的焦点。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从大洋彼岸传导过来,率先袭击了“世界工厂”的核心地带——广东省。金融海啸将冲击哪些企业?鞋材行业将如何应对这一经济严冬?是中国鞋业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如果我们乐观一些,从长远来看,这场金融海啸对中国鞋材业是一个机遇。如果中国鞋材业能抓住这次机遇,做出非常有远见地决策,将会成为这次金融危机中的赢家。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广东鞋业的发展情况。
作为中国和世界重要的鞋类制作基地之一,目前,广东年产鞋已达四十多亿双。2007 年,广东鞋类出口再创新高。据海关统计,全省鞋类出口达36.8 亿双,出口总值达95.8 亿美元,分别增长13.86% 和14.6%,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额和总值的43.3% 和37.8%,令世界鞋业界刮目相看。对于鞋材产业来说,“世界鞋业看广东,广东鞋材遍全球”,是业界人士对广东鞋材行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共识。广东作为世界成品鞋及鞋材的主要生产集散基地,在全球鞋业界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东鞋材业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制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国各大鞋业生产基地鞋材市场的发展,广东鞋材不仅是广东鞋业的“火车头”,也是全国甚至已成为世界鞋业的“风向标”。
广东皮革与制鞋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鞋业皮具生产基地。目前,国际上一些知名品牌和国内知名品牌,大多数定点在广东加工生产,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国内知名企业,进入广东设立运营中心、采购中心、分公司或办事处。
同时,皮革与制鞋业在广东的国民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省规模以上的相关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79 亿元,全社会量值达到1,000 亿元以上,皮革与制鞋业已成为广东省出口创汇的优势行业之一。近年来,广东省皮革和鞋类制品每年出口创汇超过100 亿美元,其中鞋类产品出口就达九十多亿美元,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盟、香港、日本、俄罗斯、中东、非洲、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广东省内以鞋类、皮具箱包为特色经济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皮革与制鞋业更是吸纳社会就业、带来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产业。据估算,在广东省内,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就达200 万人,连同配套行业从业人员高达500 万人。皮革与制鞋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多个行业,例如化工、橡胶、塑料、金属、机械及设备、鞋业专业市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可是今天,广东鞋业正面临严峻地挑战。
珠三角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产业转移之痛。政策频繁调整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劳动密集型鞋企面临新一轮的生存抉择。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调整、《劳动合同法》实施,使制鞋业面临严峻地考验。当前,观望、焦虑、犹疑交织的微妙情绪困扰着广东鞋业界,珠三角鞋业新的洗牌时代已经到来。自1990 年代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一直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发动机,直到现在,中国仍然只有这两个发动机。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有可能影响到珠三角的发展前景,如果珠三角这台发动机出了问题,对整个中国经济成长都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尽管中国各个省市都在说产业升级,但要说在全球的竞争力,升级的希望仍然要看广东和珠三角。正因为如此,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对整个中国制造业至关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制造”的成败,影响着中国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发展。
总体来看,影响中国鞋材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金融海啸、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欧盟反倾销、新《劳动合同法》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等。特别是金融海啸来袭,许多鞋材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首先,从产业链进行分析。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鞋材业及制鞋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前端。鞋材和鞋子两者相辅相成,鞋业发展得好,鞋材也自然跟着繁荣; 鞋业发展不好,鞋材也跟着衰败。我们首先来分析这次金融海啸对鞋业有什么影响,影响有多大,才能分析鞋材业的状况。全球经济遭受冲击,百姓收入降低,消费萎缩。产业链下游环节影响上游环节,百姓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对于可买可不买的奢侈品,一般不会买。生活必需品,其实也具有两重性,就是它的消费弹性。鞋子,是生活必需品,同时它也具有消费弹性。所以,人们在转变消费观念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价格因素。中国的鞋类产品基本上属于中低端产品,这次危机冲击的首先是高端鞋类产品,其次才是中低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