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企业破冬法则:如何抓住订单
如何开源的方法
张华荣抓住了自己的一次机遇。
“如果今天你们离开华坚,后悔的一定是你们。”张华荣甩给德国人Mike一句话。
为了一个订单,张华荣决定提价20%。但Mike威胁说,“如果你们坚持,我只好转移订单。”
但两个月后,Mike不得不回到了华坚。在很多地方,他遇到的都是和张一样强硬的对手。
“如果售价不涨上去,就是几万人白打工了。”张华荣说,“事实上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很多订单就转到我们这里来了。”
“订单做不过来,”青岛即发董事总经理杨玮东说,“大企业原本用工制度相对规范,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对我们影响不大,新法实施后,大公司能拥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相比那些被动提高劳动成本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同样,“由于一批中小服装加工企业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使得我们最近的订单数大幅增加。”江苏金飞达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飞说。
而收购美国Lanco公司则是王进飞的一大举措,“通过自己设计面料、减少成本、提高议价能力,掌握话语权。”
虽然,很多企业有一定话语权和优势,但是并不表示,他们不关心客户利益,这也包括对Mike发火的张华荣。
“这个关口我们只能扶他一把。”张华荣说,美国一家世界著名鞋业品牌,至今已欠华坚400多万美元的货款。
但这一鞋业品牌和张华荣已经合作了6年多的伙伴,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张华荣不想失掉这个伙伴,我们将给他们开出最优惠的价格,虽然这意味着我们利润将减少。”
“我们的订单,都排到了2009年11月,”华利达老总张文昌说,也是因为都是老客户,所以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在价格上探讨可以相互接受的空间,甚至主动帮对方一把。
而更多的沟通“在迅速升级,”2008年浙江娅茜内衣有限公司副总杨榕频繁往返香港。
其实一进入2008年,双方邮件、电话沟通就开始增多,后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双方约定在香港会合。
“我现在80%的精力用在和客户讨论上。”杨榕说,他的老板告诉他,不要做“坐商”要做“行商”。
沟通的结果,也时不时地让杨榕兴奋一下。
一次,杨榕和某德国客商在香港讨论了7组文胸及配套短裤的材料、工艺创新。
事后,客商“非常谨慎”地每组定做了6000件。
一个月后,由于市场反应比较好,客商就追加了订单,每组为3万-5万件。
而贝克曼则因为2004年重新定位市场,目前基本没有流失大客户。
2004年,他们到欧洲、美洲考察,结果发现,他们生产的衬衫和国内其他厂的产品样式雷同,价格被压得很低。
于是,他们下决心开拓新的销售区域,寻找优质客户。每接一单,他们都很慎重,会帮客户一起分析市场。
2006年,他们开始接触日本伊藤忠、ZARA、H&M等品牌。
这对贝克曼是一次很好的历练。ZARA对面料的检验、产品质量的控制、交期的要求都很严格,尤其把交货期视为法定日,只得提前,不得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