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服等行业借危机实现“人才新陈代谢”
新年首场精英会热议“用工问题”
经济形势不好,外贸型企业都受到了影响,会释放出一些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生产系统管理人员等人才。 新年首场早报精英会日前举行。特步(中国)有限公司迪士尼运动项目营销中心总监叶双全、泉州天宇化纤织造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清法、泉州长青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长青、泉州市职业经理人协会秘书长杨安田等业界精英参与讨论企业用工问题。与会人士提出,营造良好城市创新环境,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盟泉州民营经济建设。
近来,受持续加深的金融危机冲击,国内诸多外向型经济明显的区域纷纷受到波及。部分企业订单萎缩、利润下滑,生产经营遭遇困境。更有不少中小企业不堪重负纷纷倒闭,产业工人及管理人员跨区流动顿时频繁起来。随着泉州企业品牌战略效应进一步显现,不少企业“逆流而上”,盯上了广东等地企业流出的工人资源。
“其实早在三年前,产业工人一组组往泉州跑。那时泉州不少企业启动工业园建设,刚好把广东的一些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连锅端’。”叶双全介绍,刚开始成功率并不高,主要分歧在于工作时间和合同契约两方面,广东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契约较规范。
与会人员认为,优势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危机对企业做一次全新的洗牌,企业的薪酬代谢在这个时候正好发挥功能,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加盟,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相对处于劣势的企业可以采取相对保守一点的措施,保留企业的优势人才、中坚力量,为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做好准备工作。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泉州的企业正在经历一次大规模洗牌,洗牌不仅仅是市场、产能的兼并重组,目前已出现了一种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与会人士认为,广东的用工模式和泉州不甚相同,工人未必能适应,泉州企业一定要慎重。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讲,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职场策略。”杨安田介绍。泉州是福建省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民营经济占泉州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九成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民营经济从家庭作坊起步,到专业村、专业镇,再到开发园区,直至形成服装、鞋业、休闲食品等五大传统产业集群。近几年来,在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浪潮等宏观环境下,泉州民营经济面临着产业优化升级的契机,从传统的制造转向创造。吸引人才加盟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