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斗门古街上的老裁缝

      五颜六色的针线装满一箱。

          老裁缝赵叔的缝纫店,位于斗门镇古街二马路24号。

      这条古街承载了百年历史,西式骑楼林立,颇具异国风情。老人们说,这里曾经繁华似锦、商贾如云。而如今的古街,在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后,已老迈斑驳。

      2月10日早上9点,老街上赶集的人已经逐渐散去,临街的杂货铺老板懒洋洋地坐在椅子上。此刻,赵叔像往常一样,迈着蹒跚的步履,打开了木门。随后,他用长长的铁杆撑起破布拼就的遮阳帘,搬出老旧的缝纫机,以及一木箱五颜六色的针头线脑。当忙完这一切后,他的脸上淌出了汗。

      接着,他就要开始一天的生计了。孩子们条件不好,赵叔每月挣的钱要用来贴补家用。他不善言谈,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讪着。他说,他实际上不是真正的裁缝,他只是帮人做一些缝缝补补零碎活来混口饭吃。

      “嗒,嗒嗒嗒嗒嗒”一阵轻微而有节奏的声音,更为古街增添了静谧。在缝纫机前,60多岁的赵叔戴着黑框老花镜,双脚踩着踏板,锃亮的针头在白底蓝花的棉布上,欢快地上下穿梭。这块布是一个街坊拿过来的,“(给她)做2条睡裤和一对手袖”,赵叔说,可以换来15元的工钱。

      在这条古街上,赵叔已经缝补了28个年头,似乎成为了古街的某种标识。赵叔回忆说,1966年,初中毕业的他进入了当时公社开办的“斗门服装厂”衣车社,一直工作到 1981年工厂解散。“(当时),分给我2台华南牌缝纫机,我100元钱卖掉了一台,还有一台就自己拿来用了。”就这样,赵叔带着他的缝纫机,租下了古街上亲戚抛荒的铺面来谋生度日。

      做完手袖后,赵叔进入里屋,拿出一小瓶机油,仔细添加在缝纫机中。10岁时,因为一次意外,他的右脚受到了重伤,落下了残疾。用赵叔的话说,这台缝纫机就是他的 “一只腿”:。

      “吊个裤脚吧,105厘米长。”一个男子丢下一条深蓝色的裤子,还未等赵叔应声,转身骑着摩托车走远了。赵叔连忙侧身,从木盒中拿出蓝色的卷轴线,套在缝纫机上。

      他眯着眼,右手捻着线,沾了沾口水,试了几次,终于将线从缝纫机的针眼里穿过,“看不到穿针,就不能做了啊。”他自言自语道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