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80后服装从业者的生存与梦想
还没过完正月初九,周慧就匆匆踏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实际上,她所在的服装工厂正月十五才正式开工,她之所以从湖北潜江老家提前回到深圳,关键是“觉得假期太长了,在家呆着没意思”。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作为中国对外的前沿阵地,深圳感受到刻骨寒意。生活在深圳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周慧几乎每天都听闻某某服装公司人去楼空、某某厂一夜倒闭之类的消息,身边也有不少小姐妹陡然失业,然后跑来与她商讨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回家还是留守之类的问题。
面对整个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周慧难免也有几分迷茫,因为她总听见周围的人在谈论金融危机的毁灭性,但她还无法说出到底什么是金融危机,她对金融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同样也没什么兴趣。天生乐观的性格以及过硬的缝纫技术,让22岁的周慧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期待。
16岁那年,由于家中经济原因,周慧不得已从高中辍学,经人介绍从潜江来到汉正街打工。她说,刚去汉正街的那几个月,就是昏天黑地踩缝纫机,什么也不懂。后来,温州老板觉得她聪明灵敏,出活比较快,做工又细致,就出钱让她去职业技校学打板,回来主要做样衣兼看门店。就这样,周慧在汉正街一呆就是三年,她现在还挺怀念当时的时光:“虽然挺累的,一个月也就一千多块,但天天很高兴,老板对我特别好,把我当女儿看。”
2005年春节,周慧回到老家,从广东打工回来的老乡告诉她,做服装应该去深圳,工资高,环境好,还能学到不少东西。节后,周慧就毅然收拾行李,跟随同乡去了深圳。
初去深圳的日子,周慧虽然感到新奇,可她认为深圳尽管繁华,但似乎并不适合她。之前,她在汉正街一个不到十人的家庭作坊里干活,忽然要适应一个几千人的工厂,难免有些无法适应。第一份工作,她干了不到三个月,原因是工头经常乱扣钱,还歧视新人,她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起码的尊重。第二份工作也只呆了半年,公司就倒闭了,还欠着两个月工资没发。就在她考虑是否该返回汉正街时,有认识的同乡介绍她去了一家港资女装工厂。
这家管理严格、用工规范的工厂,为周慧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门,也让她渐渐产生了归属感。周慧俏皮地说:“知道么,我现在是组长,管十多个人呢,忙的时候一月能拿二、三千,香港公司的人还说我现在算个标准的80后蓝领。”
2008年,新劳动法颁布后,周慧和公司签定了新合同。现在,她一周休息一天,底薪是1200,闲暇的时候她喜欢跟香港公司的同事学英语。国庆期间,她还和同事顺便去了趟香港,“虽然没什么钱买东西,但逛逛也挺有意思。”
可以说,周慧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典型代表。相关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约在18-25岁之间。与上辈相比,她们的生存状况已发生很大改变,观念也随之变化。她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初高中毕业,职业期望值高,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房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
一辈子踩缝纫机,也并非周慧的理想。这两年,她准备用近年攒下的积蓄去上学,“我想去学服装设计,将来可以坐办公室。或者回武汉开个店,卖自己做的衣服,时髦话叫设计工作室。你觉得这想法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