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街上流行花衣裳:解放后30年女服变迁

      本书简介:60年前中国大地辞旧迎新的那一刻,五万万中国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今天,我们翻阅着已经发黄的报刊旧闻,沿着当年战火推进的步伐走进由南到北的一个个城市,重新打量在那改天换地之时,一张张60年前的表情……
      1949年,新中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时代的更替,民国服饰除了旗袍仍有流行,其他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黄色的粗布军装、灰色的干部装、蓝色的列宁装、彩色的布拉吉以及蝙蝠衫和喇叭裤一一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当电影《护士日记》中的女护士简素华哼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支曲子时,看过这部影片的中国男性,也为这位有点小资情调的美丽护士所倾倒。

      1949年,新中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时代的更替,民国服饰除了旗袍仍有流行,其他都退出了历史舞台。黄色的粗布军装、灰色的干部装、蓝色的列宁装席卷了祖国大地。

      1956年,为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政府提出“人人穿花衣裳”的口号,才使捆扎着的女装松开了束缚,一时间,爱劳动穿花衣成了人们生活的新口号。当《护士日记》走俏大江南北之时,“花衣裳”的歌曲与花衣裳也在新中国大地流行起来。艳丽的花衣裳与革命的列宁装、苏式的布拉吉三足鼎立,成为50年代女装中的时尚。

      布拉吉上街

      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子和条纹,腰际系一条布带,这就是从前苏联传来的布拉吉。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当时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影响着中国大众,身穿“布拉吉”的援华女专家则成了大众直接模仿的对象。后来,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布拉吉的名称不用了,但 “连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译名一直沿用下来。

      当苏联女英雄卓娅穿布拉吉就义时,飘逸的布拉吉显示出最革命的姿态。无论是自愿还是被动,卓娅的布拉吉成为一种象征,也因此成为新中国初期最进步、最流行的女性服饰。

      阳光明媚的年代,一群群年轻的女孩子,脸上写满笑容,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满怀着革命的激情,她们梳着油黑的大辫子或刘海齐眉的短发,穿着五颜六色的布拉吉,嘴里唱着流行的歌曲,上学、上班、开会、集会、游园,投身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之中。

      火热的50年代,劳动最光荣,革命最时髦,布拉吉流行在大街小巷、建设工地,上至知名女性,社会名流,下至基层女工,都曾穿过布拉吉,甚至幼儿园的小女孩也会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布拉吉。布拉吉在女性之中几乎人手一件,大概穿不穿布拉吉,不仅仅是风尚的取向,更多的是觉悟与思想意识的问题。

      列宁装,最时尚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亮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社会开始鄙夷挂红穿绿的服饰风尚,旗袍映衬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的追女装流行代表是俭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

      列宁装的普及率最高,年龄适应性最广,开始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在中国却演变出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这一男性政治领袖的着装,携带着革命的政治意识,悄悄接近并包裹了女性的身体。它的式样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腰中束一根布带,各有三粒纽扣。列宁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腰带的作用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朴素干练、英姿飒爽。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都曾是列宁装的模特,劳模的示范,带动了时代的风尚潮流。美中不足的是,当时列宁装可供挑选的颜色并不多,清一色的蓝、灰、黑。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配音演员苏秀年龄尚不满24岁。听着那令人振奋的腰鼓声,她是多么羡慕那些剪着短发、戴着蓝布帽、穿着蓝布列宁装的女干部啊!渴望着自己也能那样地穿着,渴望着走到社会上去,渴望着工作。1950年初,她报考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团演员,可毕竟是业余演员,心里总觉得自己不是国家干部,不能去穿那象征干部身份的列宁装。后来她又报考了北京电影演员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演员,就是为了能堂而皇之地穿上列宁装。(苏秀《我的配音生涯》)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