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了走内需驱动型发展道路的时候
- 如果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深圳市浩景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也许现在还是一个纯外贸企业。这家企业以生产厨房小家电和日用陶瓷为主,产品全部出口到欧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直到去年9月份,其年销售额还能达到1300万美元,但是金融危机使其订单迅速下滑了一半。
“如果不转向国内市场,我们真不知道怎样发展。”该公司副总经理陈军坦言,浩景丰已经把市场重心完全转移到国内。浩景丰只是沿海地区千千万万正在寻求国内市场出路的企业之一,金融危机迫使他们调转船头立足国内市场。
扩大投资拉动内需迅速启动
中央政府已明确将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对于眼前的经济危机, 短期还是主要靠投资需求来拉动。
国务院已原则通过了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个重点产业分别是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物流业。
专家说,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存在着极度分散、布局不合理、高耗能、环境污染等现状。因此,振兴产业,绝不仅仅是投资那么简单,而是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比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
扩大内需政策已不同程度地显现出积极效应。有关专家指出,信贷投放有所增长显示了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了好转的信号。去年11月份,新增信贷大约4769亿元,12月份7400亿元,今年1月份16200亿元。
警惕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
一些专家指出,靠投资扩内需要谨防出现新一轮盲目建设。如果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那么,这样的投资将造成“内需性浪费”。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提醒,投资对扩内需、促增长的作用直接、迅速、立竿见影,但一旦政策放松,地方盲目建设、重复投资、忽略环境和社会代价的投资有可能大行其道。因此,政府应将扩大投资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国民经济区域布局和缩小城乡、中西部差距结合起来。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研究员张汉亚也提醒,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不能放松。他说,为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一些鼓励投资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放松环保、能耗、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和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