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结算期待“多赢”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表示,关于人民币结算方案,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毕,经国务院批准以后,将尽早实施。
在今年1月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韩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列为今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种种信息表明,成为区域结算货币,将可能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并实现自由兑换的第一步。
市场需求推动
所谓人民币国际结算,就是人民币直接使用于国际交易,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应是水到渠成的事。”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人民币国际结算首开试点,是市场需求所推动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需求,已渐渐从边境贸易和“地下”交易中反映出来。有关部门经调研后估计,2005年至2006年,每年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内地的资金高达约2000亿元人民币,约为引进外资额的50%。可以说,人民币国际结算早已有之,只是作为“非主流”形态存在,难以监管,市场风险较大。
事实上,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人民币向国际结算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首次以官方的姿态走出国门。今年1月20日,央行又与香港金管局签署20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2月8日,央行和马来西亚国民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
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背后,正是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市场需求。数据显示,去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合计2037亿美元,占内地进出口总额的8%。同时,我国与东盟十国和韩国的进出口金额分别为2311亿美元和1861亿美元,分别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9%和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