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拿“雁阵模型”来分析服装企业
今年国家在服装产业升级中仍积极帮助中小企业买设备、搞培训、学技术,使其在服装企业管理、服装产业布局等方面有所提升。现在的就业举措比较可行。比如国家正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从事科研和创业,并给予补贴。另外,国家还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措施,带动农民工就业。对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政府开辟了公益性就业岗位。这些举措都会助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中国服装产业实现升级。
从全球范围来说,在经济危机形势下,就业是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我们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促进就业”占据了不小的篇幅。比如,国家要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此,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未来几年,政府将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这对于以消化劳动力为主的民生、支柱产业——中国服装业来说就尤为重要。中国服装业怎样“促就业,保增长”,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作为劳动经济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观点颇值得服装人关注。
如今,中国受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服装业面临着在经济低迷过程中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挑战。而现在中国服装业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部分民营企业主不再专注于服装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转向地产、金融等非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寻求更高的利润。更让人关注的是,现在中国服装业的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劳动力市场上经常出现各种短缺现象,即结构性短缺,比如地区性短缺、部门性短缺、劳动力技能性和年龄结构性短缺,还有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规制”也向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变化等。这几个问题引起了经济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纷纷支招。
蔡昉进言道,有人认为服装等产业升级就是降低劳动密集程度,其实不然。他说,有经济学家曾根据东亚经济发展的经验,描述了产业国际转移的模式,像飞雁一样排成队列依次前行,即“雁阵模型”。“雁阵模型”这一产经概念最早用来解释东南亚地区工业化进程,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其大意是:日本如同“领头雁”,其他国家或地区是“倒V”型的跟进者,后者从前者那里获得激励,如技术、资金等,为升级而转让出其初级市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