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集团成功重组的样本意义
如果不是政府出手及时,如果不是邱继宝个性顽强,如果不是同行相助有力……飞跃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飞跃集团),这家久负盛名的私营企业,也许已成了“过眼烟云”。
2008年3月,飞跃集团因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危机,企业命悬一线。10个月后,飞跃集团最终实现核心业务重组,转“危”为“机”。飞跃集团出现财务危机是去年以来最早反映国内大型私企遭遇生存危机的标志性事件,其重组过程对于当前国内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来说同样具有样本意义。
差点崩盘
浙江中小企业众多,对于宏观环境变化的反应向来敏感。然而,这一次“狼来了”的警报却是由一家大型私营企业集团率先发出的。2008年3月底,我国缝纫机行业龙头企业、入选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的飞跃集团自曝陷入财务危机。
据飞跃集团所在地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有关人士介绍,当时,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美国次贷危机以及自身管理缺陷等因素影响,飞跃集团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不但登门讨债的债主络绎不绝,企业的银行账号、不动产也被法院冻结查封。台州市政府在一份报告中认为,“由于财务危机,飞跃集团自身已无法支撑,面临崩盘危险”。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将飞跃集团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宏观环境变化使其成本大大增加,二是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过快造成企业资产“固化”,三是企业股权单一导致决策风险过于集中,隐患早已埋下。
当时,飞跃集团5000多名员工能否保住工作岗位,飞跃集团身后的近千家配套厂商能否保住饭碗,为飞跃集团提供贷款担保的企业能否保持稳定,皆悬于一线。深陷窘境的飞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邱继宝直言:“那些日子,我一直忍辱负重。”
政府出手
得知飞跃集团的处境后,浙江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时度势,果断出手,拯救“飞跃”。2008年4月初,台州市和椒江区在第一时间为飞跃集团注入9500万元财政借款,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生产;浙江省政府随后召集飞跃集团各家债权银行开会协调,使各家银行达成了“不压贷、不抽资、不起诉”的协议。
“非常时期的危机应对,必须要有党委和政府的强力介入。‘飞跃事件’反映的并不是单个企业的经营问题,而是国内外经济环境的综合体现。保飞跃集团不但是为保住‘飞跃’这块来之不易的民族品牌,更是为保飞跃集团的配套厂商、担保企业乃至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椒江区委书记王建平说。
浙江省高院专门为飞跃集团推出了一项集中管辖制度。2008年7月,浙江省高院要求凡涉及以飞跃集团为被告的民事诉讼案件和执行案件统一由台州市中院受理、审理和执行。台州市中院据此受理飞跃集团债务诉讼案件18件,促使原被告达成了分期归还借款的债务处置协议,使法院得以依法解除冻结查封措施。
终于,飞跃集团从悬崖边上被拉了回来。尽管2008年产能大幅萎缩,但当年飞跃集团依然实现进出口9123万美元,其中缝纫机出口4700万美元,出口额继续保持全行业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