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制春天有多远?
残酷的经济现实让2008年成为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次贷危机的凶猛来势把尚沉浸在发展喜悦中的缝制人士彻底惊醒了。
美元贬值、出口萎缩、内销困难、后备资金不足等等问题将不少企业陷于困苦之境。随着奥运期间经济复苏美梦的破碎,越来越多的企业举步维艰。放眼长三角、珠三角,中小型企业已经尸横遍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今时今日的缝制行业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笔者近日走访某大型企业,相关负责人跟笔者介绍,本来公司的发货量每天在5000台设备左右,现在的发货量却下降了90%,发货量骤减至两位数。
仔细分析,行业发生这个状况其实是必然趋势:产业升级调整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好比渔民,风平浪静时出海,不管是大船小船还是木船钢船都能渔利。然,须知天有不测风云。如果途中突然遭遇风暴,每一艘出海的船都能安全返航?我们企业就是在汪洋中漂浮的船,只有质量过硬的、综合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安然面对金融风暴,在暴风雨中接受洗礼;缺乏竞争力、综合实力脆弱的企业只能在暴风中接受淘汰。
笔者认为,产业要转型,企业更要管理转型 。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奉行自由市场原则和凯恩斯主义的美国因政令繁杂而出现众多金融衍生品终致华尔街风暴,其对本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而过于放任的管制环境和过分依赖外贸的中国,目前的企业危机,则是实体经济潜藏已久的本质病原终于火山爆发,是社会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初步征兆。 可以说,同发达国家大企业同中小企业在产业分布及营运模式方面泾渭分明的差异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几乎是处在相同的行业和发展水平上:凡是大企业做的事,中小企业都能做,甚至单个私人也能做。此次次贷危机明确告诫我们,亟需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度变革与转型。 这与明月先生在《企业家需要愤怒的激情》一文中所提出观点不谋而合。
在智者面前危机就是机遇。反之,危机就是灭亡。企业家们需知,加工不等于制造,数量不等于质量。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促成我国缝制机械业的产业升级。为此,一、要加大科研投入,聪明能干的羊是不会在严寒中饿死的;二、将企业战略重点由经融危机影响较大地区转向受影响较小地区,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及国内市场分散风险;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四、走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降低能耗及污染;五、是加强售后服务,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搞品牌战略,树立企业形象。
与此同时,必须改变企业老板的思想。必须明确走出低端的产业结构以及固化的落后营运模式。企业管理转型的出路:企业市场化,管理社会化。老板应当高瞻远瞩地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主动地选择规范管理之路,积极地追求满足各项管理指标要求的利润目标。
目前看来,若不利用危机从根本上诊治病原,不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实现企业管理社会化,企业将永远无法获得长期生存与发展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