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都并不平坦的转型之路
2008年晋江市陈埭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高水平,领跑全省乡镇: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在全省各乡镇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财政收入历史性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同比增长24.0%,增幅为前一年的两倍多。
数据背后,是陈埭镇并不平坦的转型之路。
中小作坊型企业密布带来巨大环境压力——
“倒逼”转型
上世纪80年代,陈埭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被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陈埭因此成为福建第一个“亿元镇”。90年代以来,依托乡镇企业积累起来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经验,陈埭民营经济迅速活跃起来,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德尔惠等运动品牌,几乎都发源于陈埭镇。
“工厂开一家火一家,整个陈埭镇,几乎家家都在创业。”谈到八九十年代的创业潮,总部位于陈埭镇的太平洋集团负责人之一的陈良海对记者说,“当时商品十分紧缺,只要你能生产出产品,几乎不愁没销路。”
经历了多年的扩张之后,近年来,陈埭镇的发展却遭遇瓶颈——用地紧张、环境承压过大。据统计,在这个38.8平方公里的小镇,仅鞋企就发展了3000多家。
“当土地成为制约企业规模扩张的首要因素时,一些企业不可避免会选择外迁或者在外地拓展新的工厂。”陈良海说。于是安踏搬到临近的池店镇,特步搬到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00多家大小企业相继搬出陈埭镇。
此外,陈埭在第三产业、基础设施上还相对滞后,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陈埭的金融、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偏小,对制造业的服务和拉动作用不明显。
与此同时,在用地等因素的制约下,陈埭的财政收入,也一度出现增速空间收窄的迹象。
多种因素的“倒逼”下,陈埭的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中国鞋都”运转三年获得巨大成功——
第三产业破题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寻求产业转型?陈埭镇把着眼点选在了第三产业。
2006年,总投资高达3.5亿元的“中国鞋都”在陈埭镇投入运营。中国鞋都的设立和发展,被晋江市寄予厚望。陈埭镇也将这个项目列为谋求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运转近三年来,中国鞋都获得巨大成功。 在呈“井”字形的4条大街上,遍布着600多家鞋材店铺,集鞋材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的鞋市绵延达数公里,鞋店林立,商贾如流。
在陈埭中国鞋都,大至制鞋的机械设备,小到鞋钉鞋扣,只要是制鞋业需要的,这里应有尽有,无一不备。位于中国鞋都的“鞋材一条街”,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鞋材鞋机客商入市经营,市场年交易额超20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