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重庆朝天门服装市场版图
100多年前,重庆是我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解放前夕,朝天门码头的繁华被三天两夜的大火化为灰烬。改革开放10年后,朝天门的市场意识刹那间苏醒了,这种后知后觉也成为一种优势。2008年,朝天门市场的年交易额高达156亿元,成为西南地区一颗璀璨的市场明珠。本期,记者就带您走进重庆朝天门市场版图。
重庆朝天门“金三角”地区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自古就有“左右夹两江,上下十三邦”之誉。正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来自大江南北的大小商户云集于此,朝天门市场成了重庆商品集散的重要门户。如今,朝天门市场拥有24家办场单位32个单体市场,市场总面积48万平方米,经营面积 21.8万平方米,13000余个商铺,从业人员14000余户,间接带动就业20余万人。全国各地4000多个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进入朝天门市场,形成了以服装为主,小商品、日化、箱包、鞋帽、床上用品等20余大类数万种商品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继2004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关后,2008年更是冲上了156亿元的高位,同比增长15.46%。在千万市场大军的奔波中,朝天门市场的商品顺着滔滔长江、嘉陵江,源源不断的流向云、贵、川等西南半壁江山。
随着重庆市渝中区政府打造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实施战略,朝天门市场作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带,使朝天门市场的商铺价值不断攀升,最好的商铺租赁价格已达2万元/平方米/年,出售价已近10万元/平方米。成为重庆重要的商圈。是什么让朝天门市场的价值一夜暴涨呢?地理位置固然重要,政策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20年前,在商储公司创新发展地带动下,朝天门有了质的飞跃;10多年前,协信商场作为私营企业首次进入朝天门市场,给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世纪,在圣名国际时装城品牌发展的驱动下,使市场踏上了品牌升级的新征程;港渝广场、渝派精品服饰城、大正商场、东正外贸休闲服饰广场……他们都有自己的精准定位和特色经营分得了朝天门市场的一杯羹。
商储公司 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随着改革开放和重庆作为计划单列综合体改的试点城市,重庆上下开始了各种尝试。终于,在1988年,他们发现了市场的金钥匙——朝天门。而此时,重庆市商储公司也已到了山重水复的地步。政府决定将朝天门的一座仓库改建为“重庆工业品贸易中心”,而这座仓库正是商储公司的。当时,重庆市渝中区政府财政贴息贷款150万元,作为仓库改建的启动资金和减税让利两条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市场,这也使商储公司有了起死回生的历史机遇。
正是仓库这块试验田,推动了商储公司的变革,激活了朝天门市场。从此,朝天门市场容光焕发,踏上市场的快车,迅速崛起。随着商业储运公司在朝天门市场的迅速发展,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大量社会资本和多种经济成份纷纷进入。
新世纪以来,商储公司在稳定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硬件改造、提档升级,调整经营结构、提升服务功能,进一步盘活市场,逐步形成以经营渝派服饰、地产品牌为批发定位的大型专业商场,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经过20年的打造,商储公司投资上亿元资金,建成了具有较高档次的交易厅,和连接各大楼交易厅的3座人行天桥,形成上下五条街,东西四条巷,路、桥、楼相连的独具特色的大市场格局,成为一个有规模、有特色、配套功能较全、交易便捷的大型日用工业品批发商场,使“商储商场”这个朝天门市场的“老字号”在风起云涌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