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工业品牌的一次跃升
战略调整期到了,开始告别工业品牌之旅
其实,出口企业转攻内地市场有着先天优势。
“欧美国家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出口企业为了跨过这些门槛疲于奔命,但对于打入国内市场其实是有帮助的。”北江纺织有限公司总监秦刚说。
该公司五年前进入国内市场时,感觉国内厂家对于出口企业的生产质量很有信心,但进入中国市场获得第一笔业务,他们用了半年时间。
而等他们熟知国内消费者的喜好时,又花费了两年时间。期间,他们重新设立一个销售团队,并花费不少资金进行产品推广。
拓展国内市场,中山丝绸的做法是收购国际品牌。
该公司2001年收购了德国雅迪斯品牌反攻国内市场,也用了两年才算站稳脚跟。
其实,企业转内销,除了收购品牌,还可以租赁品牌。
“租赁品牌需要成本较低,但属于临时性举措,不能根本解决企业的问题,”有企业认为,自主品牌,依然是他们所向往的选择。
然而并不是每个服装老板都能够走品牌之路,据了解,要想维持一个服装品牌的良性发展,每年的广告投资需要达到数千万元。
很多企业行动起来,有了做内销的想法后,扬州嘉迪集团董事长蒋霞萍,迅速联系到长三角一家百货连锁。
谈判相对顺利,但最后谈到货到70天后付款以及一出现瑕疵商家将无条件退货时,蒋霞萍打起了退堂鼓。
这是因为,蒋霞萍工厂的生产周期为40—45天,如果再加上70天回款周期,将必然导致公司资金周转困难。
对于这样的企业,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建议,可考虑给国内著名品牌加工,然后逐步由单纯贴牌变为内销外销并举,最后走向自主原创品牌之路。
显然,调整得早的企业占了天时。
比如对于杉杉来说,他们现在的单子很充足,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说,他们结构调整进行得早,过去有近200家外贸客户,现在只剩下三四家。
同样,江苏省南通市最大服装外贸出口企业金飞达,早在2002年就开始面料开发设计,“一年几百万的研发费用,可以改善供应链管理。”公司董事长王进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