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走向集中的订单
订单日趋集中,加工品牌在崛起?
事实比想象的好。
在2009年前,很多专家和企业家都有过担心,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订单量会减少很多,企业也会严重开工不足。
但根据相关调查,虽然很多企业对当前及今后市场的信心仍显不足,但很多地方开工率并不低。
比如,福建、河北两省规模以上企业,较2008年底略有好转,开工率达80%以上。而在常熟市春节后开工一般也在80%—90%。
虽然这些地方,订单减少并不明显。但是接下来的形势,并不很乐观。一方面,是欧美单子会呈继续减少和态势,另一方面则也有国际订单在转移。
现在我们把衬衣、内衣等订单放在孟加拉,”一欧洲采购商说,2009年1—2月将抽走30%。
“公司已经将20%—30%的订单转移到印度等地区,”同样的,总部在意大利的百货公司Gruppocoin买手李小姐说。
国际订单转移的同时,国内也在发生转移,并有集中的趋势。
“订单做不过来,欧美客户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温州奥奔妮董事长郑晨爱说,2008年10月份以来,奥奔妮工人手中的活儿就一直源源不断,2008年接到珠三角转过来的单子占自己总订单量的30%左右。
郑晨爱认为温州企业比珠三角要稳定的一个原因是其庞大的 “温州网络”。这里是华侨之乡,固定客户基本都是以前从温州走出去的亲戚或者朋友。
而“订单本地化”这一概念是前两年温州市政府就一直在提倡的,像如美特斯·邦威手中的订单是温州一笔无形的资产。
“一部分企业的困难,会成为另一部分企业的机遇,”江苏金飞达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飞也这样说,大量加工厂倒闭后,很多国外客户转而找金飞达。
在山东, “小企业退出竞争,这种局面其实有利于大企业选择订单,控制风险,同时提高议价能力。” 即发总经理杨玮东说。
据介绍,相比于珠三角企业原材料都从外省市购买,即发原材料当地采购,并且自身从织造染整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也长。
而以前外商会寻找至少3家代工厂,次贷危机后,他们更看中的是其生产能力,因此“订单数量大了,我们自然就有议价权。”杨玮东说。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议价权却不显得缺少。
“如果今天你们离开华坚,后悔的一定是你们。”张华荣甩给德国人Mike一句话。
为了一个订单,张华荣决定提价20%。但Mike威胁说,“如果你们坚持,我只好转移订单。”
但两个月后,Mike不得不回到了华坚。在很多地方,他遇到的都是和张一样强硬的对手。
“如果售价不涨上去,几万人不仅是白打工。”事实上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订单就转到我们这里来了。”张华荣说。
但是,对于有困难的老客户,“这个关口我们只能扶他一把。”张华荣说,美国一家世界著名鞋业品牌,至今已欠华坚400多万美元的货款。
但他们是已经合作了6年多的伙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张华荣不想失掉这个伙伴,“我们将给他们开出最优惠的价格,虽然这意味着我们利润将减少。”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