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业销售终端的品牌保卫战
打折、返券、抽奖、买赠、搭售,目前的大众消费市场价格战已是烽火连天。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满城价格战,怎一个“苦”字了得!卖场在叫苦,苦的是贴补太高;商家在叫苦,苦的是不促不销;消费者也在叫苦,苦的是选择太难。
其实,2005年以来,国内大众消费市场就从来没有“消停”过,促销方式花样迭出,新概念新模式更是潮起潮涌。当发现无论如何“忽悠”,结果都是号召乏力时,商家开始回归到“终端店面”上来了。
一、买赠品策划是硬功夫
“终端店面”的营销是打市场的基本功,而这其中的“买赠营销”是硬功夫。
同样在做“买赠”,麦当劳不仅在中国“攻城掠地”,还做成了“最大的玩具商”,可我们大部分企业至今还在用“地摊货”糊弄消费者,差距不小!
今天,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国内大众消费市场格局再次大变。一方面,出口锐减,大批出口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人收入变得不确定,消费变得斤斤计较。两相叠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大众消费市场必然是硝烟弥漫。
对于大众消费市场,“打折”虽是营销利器,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尤其是在目前的消费心理下,“不促不销”已成普遍规律,打折的结果往往是不仅让出了利润,还损害了品牌价值,却不一定能换回稳定的销量,弄不好就是“饮鸠止渴”。
对于后来者,市场不得不扩张,对于先行者,“疆土”不得不守护,“买赠”这一古老的法宝也就不得不祭出了。“买赠”可以通过价值置换创造震撼体验,这不正是当今格局下在大众消费市场上所希望得到的营销效果吗?
然而,“赠品营销”是一个系统的营销工程,不能简单理解为“用礼品吸引客户”。曾几何时,我们只需要到小商品市场采购一批小礼品回来,“买赠”就开始了,今天再随便用“地摊货”糊弄消费者,恐怕就要落得“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了。
如果说,在三五年前,国内曾出现过一波“买赠”热潮,那充其量是一些国内企业的“学步”,大部分的只学了“招式”,没几个练好“基本功”的。买赠品策划,便是其中一项基本功。
二、用美攻陷买赠消费心智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在抱怨难选择的同时,冲动性购买成为必然。很多厂家之所以不惜代价去买陈列,花巨资提升店面形象,就是为了对消费者进行价值暗示,引导消费者这种可能的“冲动”。而应对冲动性消费,“买赠”则是更为直接的价值暗示手段。
通过实施“买赠”,一方面告诉消费者我是按照品牌价值出售了一件商品,品牌并没有“掉价”,同时,感谢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价值认同,赠送出一款礼品。这和市面上常见的买了一个微波炉,送一大堆菜碟子是不同的,后一种方式只能叫做“搭售”。
“搭售”也是一种促销方式,但这时促销的不是品牌价值,而更多是产品功能价值。消费者此时主要衡量的是加“菜碟”的微波炉与不加的哪一种更合算,几乎和品牌无关。
可以说,“搭售”满足的是多多益善,“买赠”则不同,搭上的是“礼品”,是“谢意”。作为品牌企业,你想表达谢意的消费者一定不在乎你的赠品是否实惠,也就是说,这礼要送的感人,仅讲实惠是感动不了他们的。
正是因此,一般来讲,确认一款“买赠品”是否得当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绝大多数目标人群会拿来用,二是公众认可价值要超过对品牌认可价值,三是要大多数人要认为这个礼品是稀有的独特而又个性的。
在具体实施上,前两点容易把握,而后一点则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
众所周知,在产品销售上,美有着强烈的震摄力;拥有动人心魄美的产品能让人不遗余力去追求,包括对高价格的认同。如果说有一些产品一时还做不到外在美对人就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买赠品”的美攻陷消费心智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市场心理学研究表明:顾客对品牌的关注和记忆与刺激的强度有关,越是新奇美的体验刺激度越大;顾客往往更容易被与品牌相关的事物所吸引,而不是接受品牌直接诉求。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