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服装振兴动力——好伴时尚•2009中国服装论坛精粹
“终于我们有了振兴计划,但这个振兴计划也很有意思,十个振兴规划恨不能都把未来的眼光、未来的市场都放在农村。开发农村市场肯定是对的,但大家可以琢磨,是在农村深耕细作,还是去城市发掘市场?实际上,两个市场都不能放松。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问题最困难,不仅仅是服装行业,包括整个中国经济,那就是找不到新的消费热点。
现在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和产业链的竞争,所以打造品牌,必须在产业链上打造品牌。可能一件衬衫的品牌是意大利,面料是法国,设计是日本,制造是中国,然后下游的物流、批发、零售可能是美国、欧洲。打造产业链的多个部队,就是要联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以此打造真正的国际品牌。”
好伴时尚•2009中国服装论坛日前在中国服装论坛秘书长王军的宣布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改革开放30年,如今,中国服装正站在新的历史关口:面对金融危机和新的经济形势,中国服装业的机会在哪里?收获是什么?危机之后品牌新一轮增长的着力点、兴奋点与动力在哪里?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品牌究竟有哪些条件?哪些品牌能够给走向未来的中国服装业带来启发和贡献?什么样的品牌才能够代表中国服装的未来?
正是基于这些深层思考,已有14年历史的中国服装论坛,在分析研究行业变化轨迹时,决定以服装行业目前最为困惑、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作为“好伴时尚•2009中国服装论坛”的主题:如何重塑危机后的中国服装品牌?
好伴时尚•2009中国服装论坛就“中国时装产业和企业的机遇、当前大趋势下中国服装企业的变革、直面网络营销、消费市场解码、设计和文化艺术与时装的方向、新经济环境下品牌的运行体系、资源整合与企业整体运行体系的能量”七个单元话题,由宏观到微观,由浅至深,逐一进行剖析和探讨,这些话题不仅引发了众多业内资深人士的热烈讨论,更吸引了包括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商务部专家、中国经济态势分析十人组专家梅新育,著名经济学家黄卫平,日本良品计划(MUJI无印良品)株式会社取缔役会长松井忠三,现代营销学的创始人之一米尔顿•科特勒,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日本设计界重量级人物深泽直人,视觉艺术家叶锦添等20多位重量级人物的浓厚兴趣。这些经历和见证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知识精英,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国服装”——这个曾经是中国制造业飞速成长下的领跑者。
透视中国服装宏观经济语境
龙永图:中国纺织业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在,都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从前两个月外贸数字统计来看,经济全面下滑的时候,纺织业还有两位数的增长,但是服装行业下降了11%,这说明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纺织服装行业还具有很强大的竞争能力。
经过这二三十年全球产业的转移和分工的变化,美国、欧洲许多纺织服装业的环节已经转移到中国及其发展中国家。我不相信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能够在一夜之间恢复服装和纺织行业。这就是我坚信纺织行业和其他几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是带动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外贸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全面复苏的最重要的几个产业之一。
如果说我们要从金融危机当中突围,或者是对中国的出口市场打一场保卫战,纺织和服装行业肯定是最先的突围者,是先遣队,是主力军。所以,我们讨论重塑危机后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有信心,就是服装行业依然是中国最具有竞争能力的行业之一。这一点全世界都在承认,因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是发达国家不可能拥有的。
梅新育:讨论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生存发展之路之前,需要先确立三个主导思想。首先接受全球市场萎缩的现实,避免追求保持原有市场绝对规模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中国的纺织服装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在全世界的生产能力和销售市场的规模当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一半,在全球市场绝对规模萎缩的情况下,中国纺织服装工业很难保持原有的绝对规模。
其次,做好危机持久的准备,做好与竞争对手打好竞争战的准备。我们不仅仅要看到自身在经受危机的冲击,也要看到海外竞争对手同样在遭受危机的冲击,他们的日子,可能比我们更难过,所以面对未来更好的应对,从思想上就要应对旷日持久的危机。
第三,切入价值链中高增值环节与持续占据价值链低增值的并举。尽管产业升级的呼声已经非常高涨,但我们依然强调不能放弃所谓的低端环节。为什么?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中低收入群体永远是主流。
黄卫平:服装产业去年开始,确实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在我看来,主要是两个环境,五座大山。两个环境:一是外部需求环境急剧萎缩,二是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半年之内一百八十度转弯,而给企业留出的适应时间、市场空间、制度支持、财政帮助,又远远不够。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