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企命运迥异 回暖冷热不均
在过去的七八年间,王敬之的小公司为全球的诸多供应商提供了成千上万种中国产品,小到服装、鞋革等轻工产品,大到成套机械设备。最忙碌的时候,他的生意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公司员工也从几个增加至二三十人,一举成为温州鹿城区排名靠前的贸易公司。从白手起家到现在,三十出头的他已经买下温州市区的三处房产。
去年10月开始,他的生意遇到了很大挫折,出口量明显下降,今年2月跌至低谷,营业额为1000万元左右。
可喜的是,从3月开始,公司业绩出现回升,达到1500万元,成为温州同类外贸公司中的佼佼者。但王仍心有忐忑,公司业绩是有所好转,但能持续多久尚不清楚,“目前很多同行业绩仍在下滑。”
事实上,在总体降幅环比收窄的大势之下,众多与出口相关的温州企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运营态势,各行业、各企业的业绩差别很大:受消费、经济刺激政策影响大的行业,销售出现了明显增长,而一些制造业企业的业绩仍不乐观。
火热三月
王敬之的办公室位于温州市区黎明路。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不时接到员工的电话,谈话内容涉及物流安排、海关报关等。其间还接到3个外商电话,商谈了订单样品、会面时间等。第二天他还要去参加广交会,公司在那里有展位,到时他要会见几个外国客商。
王敬之说,3月份公司出口额较上月增长了30%以上,同时订单也有所增加。目前公司持单量已排到5月份,这一业绩在业界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主要归功于公司一直坚持的产品多样化的道路,同时出口市场也比较均衡,欧美比重不大。”
3月以来,王敬之几乎3天要接待1个外商。两个月前,他每周仅接待1个外商。这又燃起他那股充满雄心壮志的创业热情。
今年3月,温州外贸出口额为7.74亿美元,比2月份增长132.96%,同比增长17.9%,同比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之前一度备受压抑的眼镜、打火机、鞋类、服装及衣着附件、通断保护电路装置、合成革等温州传统出口优势商品,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其中鞋类出口1.81亿美元,同比增加26%。对此,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说,这有主客观两大原因。客观上,前面两个月是淡季,3月份进入旺季,有增长在情理之中。而从主观看,这与政府各项“拓市场、保增长”的扶持举措,以及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不过,目前是销售旺季,外商活动也频繁起来,但这种状况能持续多久,我心里也没底。”王敬之略有些焦虑地说,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经济的走向仍然不明朗,出口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出口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出口风险可能还会加剧。
王敬之认为,该公司的突出业绩,并不能反映温州众多外贸公司的普遍现象。
他说,他的一个温州大学校友,主要从事汽摩配件出口,2007年月出口额为2000万元,去年下降至1500万元,今年能保住800万元就算不错。因为业绩下滑,个别规模大的外贸公司陷入市场转型难的困局,而一些中小型外贸公司的老板选择外出旅游。
命运迥异
王敬之说,一些企业宁愿减少利润,也要把销量给做上去,“他们这样做还是在保命,赚不了多少钱,甚至有的是亏本生意”。据了解,今年前3个月,温州工业企业的效益出现连续下降。
在王敬之的家乡瓯海区,瑞新集团是一家制皮龙头企业,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制鞋、沙发等企业,去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
瑞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士淮说,春节以来,公司产能并未完全实现,一季度销售同比下降了10%,而这业绩在行业内还算比较好的。
“比较麻烦的是往年四五月份的传统销售旺季,在今年似乎看不到什么迹象。”徐士淮说,去年公司出口约占30%,鉴于金融危机后海外销售不佳,出口目标主动下降至目前的10%左右。往年公司订单多,工人加班加点是常事,今年则不同,工人上班实行8小时工作制。往年这个时候,下游企业催单比较常见,然而现在他们并不着急。
“情况还是不大理想,”徐士淮说,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
在温州鹿城区工业区,很多制鞋企业的生产线并未开足。一位小卖部老板说,工人比往年少了许多,小店的生意比去年差了2成。今年3月份,这里的中小企业综艺鞋业,只开通了7条生产线中的2条。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之所以还要开通这2条生产线,是要给同行、客户、银行一个交代。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