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缝制机械行业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思考
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转型升级
去冬今春以来,从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工作会议到理事会,经过酝酿、决策和部署,中国缝制机械协会2009年工作的主题已经确立,这就是以“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 按照“调结构、促转型、保发展” 的基本要求,通过经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期间,适逢《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获国务院初审通过后正式颁布,缝制机械被列入重点支持行业之一。可以深信,规划将对行业当前工作和长远发展有着纲举目张的重要意义。按照规划要求,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成为行业振兴的关键所在。结合行业实际,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整合创新应当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着力点。
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是我国缝制机械至今仍只能徘徊于产业链中下端的主要原因。多年来,跟随式发展的模式造就了等距离追赶的结果,与国际著名企业的差距至今难以消弥。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企业中没有像重机那样的行业巨头,没有类似兄弟那样全能型的标杆企业,没有杜克普爱华和百福这类在一定意义上引导行业技术潮流的绝顶高手,那么不管自身的经济规模有多大,要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和世界著名品牌仍将是难以企求的目标。
专利申请和授权,从一个重要的视角,反映了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技不如人的基本事实。尤其是从专利授权的结构来看,国内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拥有的专利在质量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据初步统计,“十一五”以来国内企业拥有的授权专利以新型实用和外观设计为主体,所占比重分别为52.1%和35.2%,合计占国内专利授权的87.3%,而发明专利的比重仅为授权专利总数量的12.7%。具体地说,中国的行业部分骨干企业平均3-5年才有一项发明专利,整个行业的年平均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不足5件,而日本重机、兄弟等企业的年均发明授权数量在20件左右,德国DA公司至今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达200多件。这足以说国外著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控制程度和技术优势所在。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