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纺织业:攀爬“微笑曲线”
“纺织业的利润一般只有5个点,越美却有35%的利润。”越美集团董事长徐志明说。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他的企业仍然不错。
这些天,徐志明忙得几乎脚不沾地,在政府开会,和客户谈项目。越美集团是浙江诸暨的纺织龙头企业,在非洲市场建立了加工工厂和完整的贸易网络。用当地政府官员的话说,越美是“走出去”的好典型,下足了生产之外的功夫。
不过当地官员也认为,像越美这样走出去还走得好的企业,在绍兴并不是很多。在外部需求巨量萎缩的背景下,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仍在 “微笑曲线”的底部艰难攀爬。
先行者的奖赏
“同样做纺织出口,我们掌握住了市场需求,在危机中可回旋的空间比较大。”徐志明说。
在境外有数家贸易机构和工厂的越美集团,生产的提花布、印花布主要销往非洲、美洲。今年,其自营出口目标是增长30%以上,并计划将非洲的工厂扩大产能。
越美同样经历过目前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困境。上世纪90年代,地处绍兴市南部的越美集团主营纺织面料,每年的自营出口不过数百万美元。
一位绍兴当地纺织业人士介绍说,纺织品产业出口环节繁多,一张坯布织好后,经由印染厂、国营外贸公司、国际贸易商、当地批发商、零售商,最后才到国外消费者的手中。织造企业所能分得的利润只有产品价格的5%。其中的贸易公司相对强势,常常拖欠纺织企业货款。
当年,徐志明常常为追讨欠款,一趟趟飞往香港。在中间商那里,徐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产品主要销往非洲的尼日利亚等国。
为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徐志明决定自己去非洲做市场。2000年,徐把贸易公司开到了尼日利亚。这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但轻工业落后,纺织品奇缺。徐刚刚把布料运到当地,即被一抢而空。
“中间环节省掉后,当年的利润马上爬到40%,有的新产品利润甚至超过一倍。”徐志明回忆说,“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
非洲大陆上的探险换来了企业的高成长。8年内,越美的销售额狂长50倍,到2008年,越美集团的年销售收入达到20多亿元,家底日益丰厚。
不过,在刚开始的几年,“吃螃蟹”的徐志明遭遇了当地政府设立的贸易壁垒。他决定将工厂开到非洲,保证贸易端的利润。在其极力斡旋下,越美集团于2004年获中尼两国批准,在尼日利亚保税区投资百万美元,成立了金美(尼日利亚)纺织品有限公司。此后几年,越美又在塞内加尔、喀麦隆、迪拜等地设立了自己的子公司。
境外办厂让越美不仅成功规避了相关国家的进口限制,享受到了当地免税优惠政策,还利用欧美国家与非洲各国签订的国际贸易条约,顺利进入欧美市场。
“现在大量的企业在中间制造环节,而产业链的利润其实主要在两端。我们往上游的创意、设计做上去,同时向下游的物流、销售延伸开来,拉成微笑的形状,产业才会真正强起来。”面对记者,绍兴市外经贸局办公室主任唐国忠双手画出一道两头向上的曲线。
失意的大多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像越美那样爬上了微笑曲线的高端。一季度数据显示,绍兴的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3.6%。
在当地官员看来,这是一个比意料中要好的数字。尤其是3月份,进出口数据降幅收窄,甚至带来了一丝惊喜。但需求持续疲软带来的不确定感,仍然在企业间蔓延。
“我们的出口销售额下降了30%。”嵊州市一领带生产企业管理者说。绍兴辖下的嵊州是国际上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
由于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企业们组成了领带协会,在国际上有着较强的议价能力。过去很多年,嵊州领带一直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去年,当地还被树为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的典型。不过现在,嵊州一些领带企业开始准备转型做“大提花”布料生意,原因是需求端萎缩太厉害。
绍兴纺织业人士普遍反映,国外客户订单下降幅度超出预期,不少出口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订单,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下单金额明显缩水。即便是下单了,要求也非常苛刻。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