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服装外贸出口和服装专业市场驱动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安徽曾是全国轻工、产棉大省,拥有大小服装工厂2000多家,居全国前十名。作为省内服装设计力量最强的安徽服装设计院曾获全国二等奖银剪刀奖,安徽的“红方”、“富爵”等服装品牌曾经在国内声名显赫。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朝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嵊州的领带、织里的童装、晋江的运动装、中山的休闲服等等。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然而伴随着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国服装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安徽省作为服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安徽曾是全国轻工、产棉大省,拥有大小服装工厂2000多家,居全国前十名。作为省内服装设计力量最强的安徽服装设计院曾获全国二等奖银剪刀奖,安徽的“红方”、“富爵”等服装品牌曾经在国内声名显赫。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安徽传统的优势逐渐消失,与沿海地区服装业迅猛发展相对应的是安徽服装业的全面“衰退”。大批的服装人才外流,本地品牌萎缩,现有的“华贝”、“宛玉”、“帅气”、“东方婉凤”等几个品牌尚处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强势的区域影响力。目前安徽服装产业相对发达地区集中在合肥、芜湖、铜陵、安庆、滁州等地,现有的服装企业几乎清一色的加工型企业,并且整体而言,这些服装工厂具有数量少,规模小,资金匮乏,分布零散的特点。目前在中部六省之中,安徽的服装产业居于第三位,河南和湖北遥遥领先于安徽,安徽水平与湖南、江西相近,安徽没有一个全国出名的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品牌。
当然单纯从承接东部服装制造业转移的角度来看,安徽发展服装产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从地理条件看,安徽向东紧接服装产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密集、发达,陆路、水路、航空条件都具备;从资源条件看,安徽不仅是国内棉花主产区,也是羽绒生产基地,国内著名品牌的羽绒服生产企业都来这里采购原材料,如六安地区是波司登羽绒服的羽绒供应基地。另外安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低廉的劳动力也是优势之一。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安徽省必须依托各方资源,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具有安徽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从目前国内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来看,推动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三种主要驱动力量分别是:服装龙头企业、服装外贸出口以及服装专业市场。由于安徽缺乏占绝对领导地位的成熟的服装龙头企业,因此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依赖龙头企业的企业的示范和带领来发展集群难以实行。尽管目前有部分国内一线品牌如七匹狼、太平鸟、太子龙、九牧王相继在安徽建立加工制造基地,但这些企业往往只是把安徽作为低成本加工的生产基地和品牌内销的物流基地,这些企业运作相对封闭,对本地产业链的形成产生的实际作用有限。关于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思考可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服装外贸出口驱动
我国的服装外贸出口在经历了80年代万物复苏的“春天”、90年代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夏天”和21世纪初硕果累累的“秋天”,然而伴随着土地、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人民币大幅升值,新劳动法实施、出口退税的降低、信贷紧缩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由于比较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使得长期以来单纯依赖低成本竞争的我国服装加工业终于迎来了“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