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纺企:融资到底有多难?
在中小企业最密集的浙江,企业家们眼下融资到底有多难?记者深入多个市县探究––
“不能雪中送炭,起码不该釜底抽薪”
坐在记者对面的张越康,模样斯文、朴实。这位浙江百炼集团董事长,在当地也是有头有脸的企业家。说起去年以来的贷款经历,他连连摇头,聊着聊着竟红了眼圈。
“我靠做袜子起家,一直做得不错,能赚钱,也平稳。就是心气高,觉得这是传统产业,想提升。2005年就投了1.5亿元,转型生产新型制冷剂。”
张越康与银行打交道,就从那时开始。“新产业上马,银行看这个项目好,纷纷上门来拉业务,要给我放贷。我这人耳朵根子软,经不住人家跑得勤,一次次来,觉得不好意思,就贷吧,每家一两千万元,共贷了12家银行!”
前面一直没问题,企业运转良好,产量从500吨做到了5000吨。“谁知去年5、6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来了,我的企业也受到很大影响。但我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不裁员––你想一想,1000多名员工呢,一家伙裁掉,那是啥影响!可银行跟咱想的不一样:先是一家外省的商业银行来催贷。我好话说了几大箩,希望能缓一缓,可人家丝毫不为所动,说是要对国家资产负责。一下子收走了2000万元!”
张越康很困惑:“我就不明白了,借钱给你时,就说你是高科技企业,要支持。不借时,又有词儿了,说你的企业跨行业投资,风险太高!”
一家银行收贷,其他银行蜂拥而至,又收走了2000万元贷款。没办法,张越康卖掉了一家老工厂,筹了4000万元出来,算是勉强撑过了春节。最近麻烦又来了:有谣传说他的企业要黄,多家银行找上门,横眉冷眼要收贷,又收了3000万元。“一年多被收走7000万元贷款,哪家企业能受得了?说真的,我就快崩溃了!收贷的银行,连个理由都不给我,去年到现在,我一直就在跑银行,可连怎么回事都没弄清楚。”
张越康说,都讲应对金融危机要“抱团取暖”,抱团需要大家互相支撑。不能雪中送炭,起码不该釜底抽薪啊!银行也是企业,为什么就不能承受一点风险?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