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鞋企破“冰”而出逆市飞扬
纺织鞋帽生产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风雨飘摇。据烟台海关统计,我市鞋类产品出口常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今年1至4月份却大幅放缓,仅增长4.7%,而传统优势的纺织品出口货值3.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1%。
面对困境,“危机就是市场萎缩,身处其中,企业只能谈保命,提不到发展”,成为不少企业的普遍论调。
刚刚落幕的广交会上,一些企业签单不好,谈及原由,纷纷把原因归结为“市场萎缩,到会外商减少”。而烟台的一家鞋企则在一片抱怨声中,把100万双鞋卖进了准入苛刻的英国百年老店,同时还采撷到加拿大知名主题大商场的鞋型开发合作“橄榄枝”。
同样是“利润空间极其狭窄,生存受到威胁”,招远一家纺企“等不来订单”,就放手一搏、自己开店:他们大胆开展海外直销业务,继斥资1200万元、在澳大利亚的三大城市开设5个连锁专卖店、专营自产产品后,销售触角再度延伸,今年又开设3个连锁店。
两家企业的破冰之举说明一个道理:当企业面对越来越低迷的环境,要调整的就不再是环境,而是企业自己。企业所想的,应该是怎样在目前环境下做调整从而实现增长。
小厂子签下大订单
“浙江、广东等国内知名大鞋厂的销售经理,有些嫉妒地跟我讲,他们的产品都打不进英国的玛莎百货、加拿大的西尔斯超市,我们咋就这么轻易拿下了大订单?”昨天,从105届广交会满载而归的莱阳参展商刘晓丹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刚刚落幕的广交会上,刘晓丹所在的鞋业出口企业名声大振,这家年出口额500多万美元,在国内仅属中等规模的企业,一天之内,与美洲、欧洲和澳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零售商和大采购商,签下了逾100万双各种款式鞋品。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去的背景下,烟台鞋类产品受到海外市场的如此推宠,让同为参展者的浙江、广东等国内知名大鞋厂艳羡不已。
刘晓丹讲,在采购商向他们投来的合作橄榄枝中:英国鞋业零售大亨SHOE ZONE,大手笔同他们签下100万双的订单;加拿大家庭百货龙头西尔斯超市,现场和签下有关开发新模具的协议;英国玛莎百货对他们生产的室内拖鞋表现出的“浓厚兴趣”,现场签订了意向,并探讨进一步合作事宜;澳洲太平洋公司旗下的哥士比品牌签下1万双鞋品试订单……
“与英国百年老店‘玛莎百货’的合作,撬开的市场不仅仅是欧洲,而将是全球更多的新兴市场!”刘晓丹兴奋地表示,订单的背后是市场的深度开拓。譬如,英国零售业巨头玛莎百货拥有大约7万名员工以及600多家门店,目前在全球40个国家还拥有将近300家海外分店,即便遭遇金融危机破坏性影响,他们也曾创下历史销售新高,单日业绩突破7400万美元。更为可贵的是,玛莎百货一直都在不断创新,并且多次引发全球百货业的革命性变化,其国际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去年,同业企业中经营惨淡者居多,不少企业倒闭了,我们的生意也不好,但我们不认同‘危机下只能谈生存,没法论发展’。我们在鞋品流行款式的设计和开发上下功夫,在差异化市场中得到了回报!”讲成功经验,刘晓丹说,他们的企业之所以能在竞争惨烈的中国产鞋类市场中“安身立命”,在于企业集中钻研西方人的喜爱,把产品的开发定位瞄向“柔软、轻便和舒适”上。而为了打造出适销对路的“橡胶发泡室内鞋”产品,企业又从西班牙重金引进了世界一流的硫化机,成功实现了二次硫化模压成型技术。据统计,目前,这家企业已拥有生产男、女、童各系列模具400多套。
没订单就海外开店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针纺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是事实,企业利润空间变得狭窄,生存受到威胁也是事实,可如果把危机当成发展停滞不前的借口,那就大错特错了!”招远一家家用纺织品企业的有关负责人韩丽艳说。
韩丽艳的感慨,源自她所在的企业为突破海外市场瓶颈,直接绕过国外采购商等中间环节,把专卖店开到了国外消费者家门口。今年以来,这家企业在充分解读国家关于农轻纺“走出去”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延伸触角,大胆开展海外直销业务,实现境内外产销一体化,成为招远市第一家在海外开设直销公司的企业,并一举获得成功。
-
- 确定